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一、春秋時代之貴族學

國史大綱作者:錢穆發佈:一葉知秋

2020-10-12 10:15

第六章 民間自由學術之興起先秦諸子

由春秋到戰國的一段巨變中,最要的,是民間自由學術之興起。

一、春秋時代之貴族學

上古學術,其詳難言。據春秋而言,學術尚為貴族階級所特有。

貴族封建,立基於宗法。國家即是家族之擴大。宗廟裏祭祀輩分之親疏,規定貴族間地位之高下。宗廟裏的譜牒,即是政治上之名分。

大祭前有會獵,即相傳之『巡狩』。天子祭禮,諸侯畢至助祭。『封禪』為祭天地之禮,惟天子始得祭天地,表示服從者亦畢來助祭,故巡狩、封禪為古帝王大禮也。祭後有宴享,表示相互間的聯絡與名分。宗廟的『宰』,和掌禮的『相』,便是主持這些名分的人。臨祭有歌頌,有祈禱,有盟誓。頌詞、禱文、誓書的保存,便成後來之歷史。

宗廟裏的祝史,還兼掌占星候氣,布歷明時,使民間得依時耕稼。諸侯皆受共主所頒時歷,曰『奉正朔』,故以改歷表示易代與革命。並記載着祖先相傳的災異及其說明。如周廟所藏周公金騰,是其例。

大抵古代學術,只有一個『禮』。古代學者,只有一個『史』。即廟祝。瞽史司天,祝史司鬼神,史巫司卜筮、司夢,皆廟祝也。故左傳載天道、鬼神、災祥、卜筮、夢特多,由史官職掌如此。

史官隨着周天子之封建與王室之衰微,而逐漸分佈流散於列國,即為古代王家學術逐漸廣布之第一事。

古者諸侯無私史,祝佗言成王賜魯『祝、宗、卜、史』,定公四年。此魯之史也。衛太史柳莊死,獻公告屍曰;『柳莊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檀弓狄入衛,囚史華龍滑與禮孔,二人曰;『我太史也,實掌其祭。』閔公二年此衛之史也。齊、晉各亦有史官,書曰『趙盾弒其君』、『崔杼弒其君』、明非史官之君。故曰;『春秋天子之事。史官其先皆自周室逐漸分佈於列國。司馬遷自稱先世;『世典周史。惠、襄之間,司馬氏去周適晉。其時有子頹,叔帶之難。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史記太史公自序昭十五年,周景王謂晉籍談曰;『昔而高祖孫伯黶,司晉之典籍,以為大政,故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於是乎有董史。杜詩;『辛有,周人,二子適晉,為太史。』柏常騫去周之齊,見晏子春秋。太史儋〔dān〕去周入秦,見史記。晉亂,太史屠黍以其圖法歸周。見呂氏春秋。此皆史官由中央流布列國之事也。列國有史,先後不同,春秋凡諸侯書卒者,皆有國史以考其世次者也。其不書卒;或國滅,失其本史;或國雖在,而未有史,皆無所考其世次。其世次有入春秋即見者,有近後方有者,此皆史之所起有久近也。

禮本為祭儀,推廣而為古代貴族階層間許多種生活的方式與習慣。此種生活,皆帶有宗教的意味與政治的效用。宗教、政治、學術三者,還保着最親密的聯絡。

祭禮的搖動,即表示着封建制度之崩潰。

春秋時魯有郊禮,此天子之禮也。魯人則謂成王所以賜周公。季孫氏祭泰山,此諸侯之禮也。八佾舞於庭,三家者以雍徹。

一切非禮,逐漸從貴族之奢僭中產生。一方面貴族對禮文逐次鋪張,一方面他們對禮文又逐次不注意,於是貴族中間逐漸有『知禮』與『不知禮』之別,遂有所謂學者開始從貴族階級中間露眼。

春秋時代貴族階級之逐步發展,其禮節儀文之考究,可以列國君卿間以賦詩相酬答之一事證之。見於左傳者,賦詩凡六十七次。始於僖公,僖一次,文九次,成二次。盛於襄、昭,襄二十九次,昭二十五次。,而衰歇於定、哀。定一次,哀無。子犯告晉文公曰;『我不如趙衰之文,請使衰從。』此後因列國間會聘頻繁,於是各國間遂產生一輩多文知禮之博學者,如晉有叔向,齊有晏嬰,鄭有子產,宋有向戌是也。

在貴族階級逐漸墮落的進程中,往往知禮的有學問的比較在下位,而不知禮的無學問的卻高踞上層。

於是王室之學漸漸流散到民間來,成為新興的百家。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