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三、第一次統一政府之出現及其覆滅

國史大綱作者:錢穆發布:一葉知秋

2020-10-12 12:10

三、第一次統一政府之出現及其覆滅

秦並六國,中國史第一次走上全國大統一的路。此不專因於秦國地勢之險塞及其兵力之強盛,而最要的遠是當時一般意向所促成。

秦之富強,得東方游仕之力為多,如商鞅、張儀、公孫衍、甘茂、范雎、蔡澤、呂不韋,皆東方人也,彼輩皆不抱狹義的國家觀念。即如魯仲達力反帝秦,亦就文化上立論,並非狹義的愛國主義。若使東方貴族機體不推翻,當國者盡如平原、信陵、屈原、韓非之徒,平民學者不出頭,游仕不發跡,一般民眾皆受狹義的貴族政體之支配,則秦人力量便不夠併吞東方。即以始皇一朝相臣言之。相國呂不韋、始皇即位拜,十年免。昌平君、九年拜,二十一年貶。索隱曰:『昌平君,楚之公子。』昌文君、九年拜。丞相王綰、二十八年拜。李斯、二十四年拜。去疾三十七年拜。諸人,似乎全非秦之貴族。如呂不韋、昌平君、李斯則明屬東方人,呂、李明是平民階級。秦政府實一東西混合的政府,即超過界的。亦是一貴族秦王室。與平民合組的政府。所謂布衣卿相之局。秦藉東方人力得天下,自不能專以秦貴族統治。故始皇雖為天子,子弟下儕齊民為匹夫,更不封建。雖系始皇卓識,亦當時情勢使然。

秦政府對統一事業,亦大有努力,舉其要者,如廢封建行郡縣。

此種趨勢,雖自春秋、戰國以來即然,然明白肯定的廢封建則自秦始皇統一後始。時丞相王綰即請立諸子,封王荊、齊、燕諸地,李斯不謂然。時斯為廷尉。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卒從李斯議。其後博士齊人淳于越又主封建,謂:『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郡縣政治在當時實是有史以來之創局也。丞相李斯力斥之,至為請焚書。封建、郡縣兩政體之爭論,乃當時最要一大事。李斯學術上承荀卿,始皇亦本於息戰弭兵之見地,不復封建。郡縣則天下為一家,可望永久和平,封建則依然列國並立,難免兵端。此實當時一種極純潔偉大之理想,所謂『平天下』是也。秦君臣此番建樹,於中國史上政體之躍進有大功績。後人空以專制譏溱,殊欠平允。

又按:秦始皇二十六年即從廷尉李斯議,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今略考之:

1隴西昭王二十八年置。13上谷始皇二十三年因燕置。25黔中昭王三十年置。漢志失載。
2北地亦昭王置。以上二郡當在今甘肅境。14遼西始皇二十二年因燕置。26長沙始皇二十三年、四年滅楚置。以上二郡當今湖南境。
3上郡昭王三年置。15遼東始皇二十二年因燕置。以上諸郡略當今河北、熱河、遼寧境。27楚郡亦始皇滅楚置。治陳,亦曰陳郡。漢志失載。
4雲中始皇十三年因趙置。16河東昭王二十一年置。28九江始皇二十四年置。
5漢中惠王后十二年置。以上三郡當在今陝西境。17太原莊襄王四年置。29泗水始皇二十三年置。
6蜀郡惠王二十七年置。18上黨昭王四十八年置。30碭郡始皇二十二年置。
7巴郡亦惠王時置。以上二郡當在今四川境。19雁門始皇十三年因燕置。31薛郡始皇二十三、四年置。
8邯鄲始皇十九年取趙置。20代郡始皇二十五年因趙置。以上諸郡略當今山西境。32會稽始皇二十五年置。以上諸郡,略當今江蘇、安徽、浙江境。
9巨鹿始皇二十五年滅趙置。21三川莊襄王元年置。33齊郡始皇二十六年滅齊置。
10廣陽始皇二十一年滅燕置。漢志失載。22潁川始皇十七年置。34琅琊始皇二十六年滅齊置。
11漁陽始皇二十二年因燕置。23南陽昭王三十五年置。以上諸郡略當今河南境。35東郡始皇五年置。以上諸郡,略當今山東境。
12右北平始皇二十年因燕置。24南郡昭王二十九年攻楚置。此略當今湖北境。36閩中與會稽同年置。當今福建境。漢志失載。

又增九原、始皇三十三年開河南地置。略當今綏遠境。南海、桂林、象郡、始皇三十三年略取陸梁境地置。略當今兩廣乃至安南境。東海、始皇三十四年置。今江蘇、山東境。共四十一郡。邊郡十八,近邊二郡,黔中、長沙。內郡二十一,境土略與今相當。惟北盛於南,與後世異。

收軍器,墮城郭,決川防,夷險阻,以解消封建時代之武裝。

當時國境,皆築長城為防。魏兩長城:一曰『固陽長城』,在今陝西境,由今華縣達榆林,南北千餘里;一曰『滎陽長城』,在今河南境,由陽武達密縣,南北數百里。齊亦有長城,在今山東境,由平陰達諸城、琅邪,盡海濱,東西千餘里。燕亦有兩長城:一曰『外長城』,由今河北懷來達遼寧之遼陽,東西二千里;一曰『長城』,在今河北易縣西南,延袤數百里。趙則有『捍關』,在今陝西膚施西北,北捍胡,西捍秦,長千五百里。楚自春秋已有『方城』,入戰國,益增築,在今河南境,以方城縣為中樞,南經南陽達泚陽,北達葉縣魯山,亦有遺蹟,屈曲數百里。割地裂疆,遠者五、六百年,近亦一、二百年。又有堤防齊與趙、魏以河為境,各自築堤。御水,而以鄰國為壑。亦有壅水不下,以害鄰國。中國之支雜破碎,固若自古已然。秦廷努力鏟削決通,於中國大一統之形成,良有大功也。收兵器,鑄金人十二,各重二十四萬斤。此蓋均為一種弭兵理想之實施。後人專以專制說之,殊非事實。

又建設首都,移東方豪家十二萬戶於咸陽,興建築。宮殿與陵寢。

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則咸陽之新建築,實匯合當時營造藝術之大成也。其經營陵寢,亦承儒家理論,而藉以充實中央。因有陵寢移民。漢承其制。於物質上,即文物上。造成全國共仰之新首都,於統一精神亦殊重要。

巡行郡邑,築馳道。

始皇凡五巡狩。二十七年首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今甘肅固陽〕。二十八年始東行,上鄒嶧山〔今山東鄒縣〕、泰山,南登琅邪,遠過彭城,西南渡淮至南郡,浮江〔即漢水〕由武關入。〔後人誤謂始皇至湖南。〕二十九年再東巡,經陽武登之罘〔fú〕,遂登琅邪,道上黨入。三十二年四次出巡,東北至暍石〔今河北昌黎縣〕,從上郡入〔今陝西延綏一帶〕。三十七年第五次,至雲夢〔今湖北境〕,浮江下過丹陽,至錢塘,上會稽,還過吳,並海北上,至琅邪、之罘渡河至沙丘〔今河北平鄉縣〕,遂道卒。車轍馬跡遍中國,賈山謂:『秦為馳道,東窮燕、齊,南極吳、楚,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其制度之壯麗可想。

統整各地制度文化風俗。

此觀秦各地刻石文辭可知。秦刻石辭傳者凡七:曰嶧山、泰山、琅邪、之罘、之罘東觀、碣石門、會稽。會稽刻石特提男女淫佚之防,此就各地風俗為矯正也。琅邪刻石尚孝、重農,為此後漢治之本。又始皇二十六年云:『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問軌,書同文字』,此亦統一工作上極重要之事務。

開拓邊境,防禦外寇。築長城及戍五嶺。此皆為完成大一統的新局面所應有之努力。大體言之,秦代政治的後面,實有一個高遠的理想,此項理想,淵源於戰國之學術。秦政不失為順着時代的要求與趨勢而為一種進步的政治。

至於秦以一皇帝異乎以前所謂『王天下』。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異乎以前之貴族世臣、封建列侯。之上,固若王室益尊,異乎前軌,然亦事勢推遷所必至,公、卿、守、令百僚若世襲,則仍是往者封建覆轍。若王位不世襲,則易啟紛爭,非長治久安之局。非秦君臣處心積慮欲為此以便專制也。為君者無此力量,為臣者無此心理。秦廷有集議之制,如始皇時議帝號、議封建、議刻石頌功德、議封禪。二世時議尊始皇廟。為兩漢所承。西漢,如議立君:昭帝崩,群臣議立廣陵王,霍光承太后詔立昌邑王,又議廢之。如議儲嗣:成帝召丞相翟方進、御史大夫孔光等入禁中,議立嗣。議封建功賞:如甘延壽、陳湯元帝時,矯詔誅郅支單于,朝廷屢議其功賞。民政法制:如昭帝時議鹽鐵。獄訟:同姓者如淮南王獄;異性者如魏其、武安侯相爭。邊事:如馬邑之謀。皆付廷臣群議。東漢,如議立君:質帝崩,大集議立桓帝,梁冀主之,而李固、杜喬強守立清河王蒜不屈。董卓廢少帝立陳留王,袁紹橫刀而出。議遷都,如董卓議遷長安。議食貨:肅宗議復鹽鐵。其他如議宗廟郊祀典禮,議選舉刑法等,不勝舉。朝廷每逢大事,君臣集議,猶與春秋列國貴族世卿之世略似。就此種政制風格言之,亦非一君權專制獨伸之象。

秦代政治的失敗,最主要的在其役使民力之逾量。

秦人以耕戰立國,全國民眾皆充兵役,名曰『黔首』。魏有『蒼頭』為平民軍隊之一種,『黔首』殆於『蒼頭』義近。惟在戰國兵爭時代,以軍功代貴族,秦民力戰於外,歸猶得覬功賞。及天下統一,秦之政治亦漸上文治軌轍,而一面仍恣意役使民眾,如五嶺戍五十萬,長城戍三十萬,阿房役七十萬;此等皆為苦役,與以前軍功得封爵不同。古代封建小國,四境農民行程相距最遠不出三、四日,每冬農隙,為貴族封君服力役三日,往返不過旬日,其事易勝。秦得天下,尚沿舊制,如以會稽戍漁陽,民間遂為一大苦事。又有『七科謫』與『閭左戍』,『七科謫』者,一吏有過,二贅婿,三賈人,四嘗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市籍,七發閭左。閭左既空,常及閭右,其濫可知。秦自以農戰立國,役不足乃謫賈人,此與東方社會經濟情態亦不合。陳勝、吳廣即由比起。

秦室本是上古遺留下來的最後一個貴族政府,依然在其不脫貴族階級的氣味下失敗,役使民力逾量,即是氏族的貴族氣味。依然失敗在平民階級的手裡。

秦之統一與其失敗,只是貴族封建轉移到平民統一中間之一個過渡。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