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藩鎮興滅簡表:
時代/鎮名 | 盧龍 | 成德 | 魏博 | 昭義 | 平盧、淄青 | 彰義 | 義武 | 滄景 | 宣武 |
治幽州。後改曰幽州,兼稱范陽。 | 治恆州。 | 治魏州,一名天雄軍。 | 始治相州。後治潞 州。改名澤潞。 | 治青州。 後治鄆州。 | 治蔡州,即淮西,一名淮寧。 | 治定州。 | 治滄州,一名橫海。 | 治汴州。 |
肅 | | | | | 侯希逸 | | | | |
代 | 李懷仙、李希彩、朱泚、朱滔〔泚弟〕 | 1李寶臣 | 田承嗣 | 薛嵩、薛萼〔嵩弟〕並于田承嗣。 | 侯希逸、李正己 | 李忠臣、李希烈 | | | 1劉玄佐 |
德 | 朱滔、1劉怦 | 2李惟岳、1王武俊 | 田悅〔承嗣侄〕、田緒〔悅從弟〕 | | 李正己、李納、李師古 | 李希烈、陳仙奇、吳少誠 | 1張孝忠〔李惟岳牙將〕 | 1程日華〔張孝忠牙將〕、2程懷直、1程懷信〔日華侄〕 | 2劉士寧、2李萬榮、2李乃 |
憲 | 2劉濟、3劉總 | 2王士貞、3王承忠 | 田季安、田弘正〔承嗣侄〕 | | 李師道〔滅亡〕 | 吳少誠、1吳少陽〔少誠養弟〕、2吳元濟〔滅亡〕 | 2張貿昭 | | |
穆 | 劉總、張弘靖、朱克融〔滔族孫〕 | 田弘正、王延湊〔武俊養子〕 | 田布、史憲誠 | 劉悟〔李師道將〕 |
| | | | |
敬文武宣懿僖昭 | 朱克融、李載義、楊志 誠、史元忠、陳行泰、張絳、張仲武、〔子〕直方、張允伸、張公素、李茂勛、〔子〕可舉、李全忠、〔子〕匡威、匡籌。並於李克用、使劉仁恭爲帥。 | 〔子〕王元達、〔子〕紹鼎、紹懿、〔子〕景崇、〔子〕鎔。一姓相襲、凡百年,並於李存勖。 | 何進滔、〔子〕重順〔弘敬〕、〔子〕全皡、韓君雄、〔子〕簡、樂彥禎、羅弘信、〔子〕紹威、並於朱全忠。 | 〔子〕劉從諫、〔從子〕稹,三傳而滅。〔在武宗時。〕孟方立,並於李克用、朱全忠。 | 王敬武、王師範、並於朱全忠。 | 其地歸朱全忠。 | 王處存、〔弟〕處直,並於李克用。 | | |
唐各道節度使表:
唐貞元十四年,賈耽十道錄,凡三十節度,十一觀察,與防禦、經略、以守捉稱使者凡五十。元和六年,李吉甫上郡縣圖,自京兆至隴右道,凡四十七縝。王彥威說,則謂自至德迄元和,天下觀察十,節度二十有九,防禦四,經略三。其後紛紜變更無常制。今據元和志列其四十七縝如下:
關內道 | 河南道 | 河東道 | 河北道 | 山南道 | 淮南道 | 江南道 | 劍南道 | 嶺南道 | 隴右道 |
鳳翔治鳳翔府 | 陝虢治陝州。 | 河中治河中府。 | 河陽治懷州。 | 荊南治荊州。 | 淮南治揚州。 | 浙西〔鎮海〕治潤州。 | 西川治成都府。 | 嶺南治廣州。 | 隴右鄯州。 |
涇原治涇州。 | 汴宋〔宣武〕治汴州。 | 河東治太原府。 | 魏博〔天雄〕治魏州。 | 金商治金州。 |
| 浙東〔義勝〕治越州。 | 東川治梓州。 | 容管治容州。 | 河西治涼州。 |
邠寧治邠州。 | 鄭滑〔義成〕治滑州。 | 澤潞〔昭義〕治潞州。 | 恆冀〔成德〕治恆州。 | 山南東治襄州。 |
| 鄂岳〔武昌〕治鄂州。 |
| 桂管治桂州。 | 安西治龜茲。 |
鄜坊治鄜州。 | 陳許〔忠武〕治許州。 |
| 易定〔義武〕治定州。 | 山南西治興元府。 |
| 江西治洪州。 |
| 邕管治邕州。 | 北庭治庭州。 |
靈武〔朔方〕治靈州。 | 徐泗〔武寧〕治徐州。 |
| 滄景〔橫海〕治滄州。 |
|
| 宣歙〔寧國〕治宣州。 |
| 安南〔靜海〕治交州。 |
|
夏綏銀〔定難〕治夏州。 | 蔡州〔淮西、彰義〕治蔡州。 |
| 幽州〔盧龍〕治幽州。 |
|
| 湖南〔欽化、武安〕治潭州。 |
|
|
|
振武治單于都護府。 | 淄青〔平盧〕治鄆州。 |
|
|
|
| 福建〔威武〕治福州。 |
|
|
|
豐州〔天德軍〕治豐州或天德。 |
|
|
|
|
| 黔州〔武泰〕治黔州。 |
|
|
|
8 | 7 | 3 | 6 | 4 | 1 | 8 | 1 | 5 | 4 |
〔安、史亂後,隴右四節度陷席吐蕃,而鳳翔節度常帶隴右之名,故稱四十七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