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2 15:04
中共太原市委副秘書長兼政策研究室主任 賈陸英
從2013年11月14日開始,太原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太原新聞網,開設了【龍城開講·賈陸英說論語】專欄,邀我在這個平台上,逐章逐句講解【論語】。為此,我再一次仔細研讀【論語】,歷時兩年半,完成了約30萬字的【論語問答錄】。截止2016年5月26日,共計發帖475期。網絡不受時空局限,可以充分發揮新型媒體易於傳播,受眾廣泛的優勢,百度、搜狐網、新浪網、孔夫子網等,以及一些【論語】愛好者,多次予以轉發,引起廣泛而積極的反響。能夠為【論語】普及做一點實事,這是我的心願。
寫作【論語問答錄】的過程,進一步加深了我對孔子的認識。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繼續和發展。在中華文明5000年的傳承中,孔子大約處於前2500年與後2500年之間。他在世時雖然政治上不得志,但在學術研究和教育事業上卻取得了無與倫比的成功。【論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它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形成、發展和傳承,對於中國人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都有着深遠而廣泛的影響。完全可以這樣說,如果不學習、不研究【論語】,就不能真正地理解和把握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也不能深刻地探究和感知中國人的內心世界。
孔子一生的突出成就,大致可以概述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系統整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闡發其中的精神,寄寓自己的理想,集上古文化之大成,形成【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經典,使中國的古代文獻得以保存,除【樂】失傳之外,其餘五部經典成為延綿不絕的中華文化之根脈。
二、提出『有教無類』主張,為實現教育平民化開闢了道路。在那個等級森嚴,廣大平民被剝奪受教育權利的時代,孔子突破『學在官府』的傳統,創辦私學,組織起一個據稱『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的具有較大規模和影響的儒家學派,促進了言論自由,提振了學術思想的發展,開啟了百家爭鳴之先河。他終生誨人不倦,把中華文化傳播到普通民眾中去,開創了光照千秋,澤被後世的教育平民化事業。這與同時代的西方哲學鼻祖蘇格拉底相比,不但毫無遜色,而且獨具光彩。孔子成為世界公認的偉大思想家、教育家。
三、創立以『仁』為體,以『禮』為用的學說思想。主張仁者愛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注重禮樂教化,強調以禮來規範個人行為,並作為國家施政的準則;以樂來陶冶人的內心,調適人際關係,形成和諧的社會風氣。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對中國人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養成,具有重大意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他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其深邃的眼光折服世人,被世界公認為黃金定律,為中國人贏得了尊嚴,為人類思想寶庫增添了一顆璀璨的明珠,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1993年通過的【全球倫理宣言】,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界定為『適用於人生各個範疇、家庭和社會,種族、國家和宗教』的『終極的、絕對的標準』。
四、把培養『以天下為己任』的、德才兼備的君子,作為自己終身的事業。循循善誘,因材施教,躬身示範,身體力行,培養了眾多具有遠大志向和高尚人格的傑出人才,被後世譽為『至聖先師』。通過周遊列國,擴大了儒家學派的影響,使許多出生平民的優秀弟子為各國諸侯所用,打破了政治由貴族階層壟斷的情勢,為後世逐步形成布衣卿相的政治傳統打開了局面。
五、孔子去世以後,由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接聞於夫子之語』『輯而論纂』【漢書·藝文志】所形成的【論語】,是記載孔子和他的若干弟子言語行事的珍貴歷史文獻,被奉為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作,是儒家思想的源頭活水,是傳統社會中國人必讀的聖賢書。及至今天,也是我們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古代文化典籍中最重要的一部經典。讀【論語】,學做人,就是要傳承它在兩千多年歷史長河中,對中華民族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所發揮的重大影響,促使廣大群眾牢固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論語】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以它含蓄雋永的語言,感染和影響着後世的文化藝術發展。尤其是從【論語】中生發出來的那些千古流傳的成語典故,2500多年來一直活在中國人心中,閃耀在浩如煙海的各類經典、文學作品乃至啟蒙讀物中,有着強大生命力、穿透力和感染力,至今仍被人們廣泛引用。正如錢鍾書先生夫人、著名作家楊絳老人所說:『孔子是一位可敬可愛的人,【論語】是一本有趣的書。』
【論語問答錄】面向廣大群眾,致力於【論語】的廣泛普及,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與普通群眾尤其是青少年的閱讀水平相契合,力求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我願以此書為【論語】的廣泛普及,深入人心儘自己的綿薄之力。
2016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