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 简介 目录 A-AA+ 书签 查字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问答录作者:贾陆英发布:贾陆英

2020-11-12 15:17

子曰:“弟子弟子:一种含义指学生,另一种含义指为人弟和为人子的少年,本章指后者入: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则孝,出出:指走出家门就师学习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指古代文献。”

孔子说:“年纪幼小的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出外要尊敬师长,言行要谨慎而又诚实可信,广施仁爱于众人,而亲近其中有仁德的人。这样实际做了以后,还有余力和闲暇,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为什么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认为,对少年弟子的教育,要把德行、也就是有关仁德的几个基本要求——孝悌、谨信、爱众、亲仁放在第一位;“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行”字,是躬行实践的意思,强调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德行修养,要实际去做,有余力再学习文献知识。这主要是从为学的次序上说的,不能误解为重德轻文。一个少年弟子的成长进步,从学习的次序说,要从德行开始;从做人的要求说,还必须学文,二者不可偏废。

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把这一章作为总纲,分别按照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几个部分,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写成《训蒙文》,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人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流传甚广,影响甚大。

余力学文的“文”,是指具体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吗?

“文”,指古代文献,其中包含着“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刻道理。孔子所谓余力学文,是指人文教育,也就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它当然包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绝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

现代教育中,存在着一种重知识传授,轻人文教育的弊端。有鉴于此,党的教育方针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正是继承和弘扬了孔子治学之道的精神。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有用之才,必须把传统教育中重视人格培养的优良传统融入现代教育之中,使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发扬光大。学校对于学生,家长对于儿女,千万不要只重视他们具体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一定要把育人作为根本,把教育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放在第一位,在此前提下,学好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