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2 15:48
問孔子的人生自述告訴我們什麼?
答孔子用其一生學習修養的經歷告訴我們,人生的修養是長期的過程,人的成長進步需要時間的積累,需要實際生活的磨鍊,需要閱歷的不斷增長。一個人,只有經過不斷地學習、修養、歷練,才能實現內心感知和外部世界的高度統一,從而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
孔子強調了自己從十五歲到七十歲的幾個特別重要的階段,以及每一個階段中應當做什麼,達到什麼要求,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指導人生的坐標,提供了一面參照對比的鏡子。我們學習領會這一段話要着重把握的是,孔子關於人生歷程中應當認真做好的事情和努力達到的目標要求,而不必拘泥於具體的時間。因為當今社會的時間節奏非常快,我們應該和時代的節奏合起拍來,讓生活過得充實而富有效率,快樂而充滿陽光。
問十有五而志於學的『學』指什麼?
答『十有五而志於學』,就是強調人在青少年時代,就要立志學習,這是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對於人的一生至關重要。學什麼呢?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這就清楚地表明,孔子認為首先要學習做人的道理,學會孝敬父母,友愛兄弟,謹慎誠信,廣施仁義於民眾,並要親近和向有仁德的人學習。在此基礎上,學習文化,學習具體的知識和技能。只有走好了這一步,才能為一生的成長和進步奠定堅實的基礎。
問三十而立的『立』是什麼意思?
答『三十而立』,就是說一個人在走向社會的時候,懂得社會規範,自覺地按照社會所認同的行為準則辦事,是十分重要的。關於『立』的含義,許多人把它理解為成家立業,這是不確切的。從字面上講,『立』就是『自立』。孔子在這裡是指要『立於禮』,強調只有遵循『禮』的規範,做人做事才能把握住自己。
當今社會我們講『立』,就是要確立人生的價值坐標和價值趨向。人各有志,但是,無論你有什麼樣的志向,從事何種工作,都必須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遵法守紀。只有這樣,才能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問怎樣理解四十而不惑?
答孔子自述四十歲時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就是說一個人需要經過一定的社會歷練,才能通達做人的道理,深切地懂得什麼是『是』,什麼是『非』;什麼是『榮』,什麼是『辱』;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丑』。這樣,才能真正站得住、立得穩。
當今社會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到處充斥着誘惑和陷阱。在是非榮辱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懂得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對於人的一生至關重要。今日不惑了,明日又有新問題,可能使人陷於迷惑。學習,解惑,再學習,再解惑,也是不斷深化的過程。
問怎樣理解五十而知天命?
答什麼是孔子所說的『天命』,從古至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從【論語】看,孔子對鬼神之事持懷疑態度,存而不論。因此,他所說的『天命』,既不應當理解為『宿命論』,也不應當理解為『天志論』。孔子所說的『天命』,用我們今天的話說,一是指宇宙間事物的道理,也就是事物運動、變化和發展的規律。二是指人力所不能支配的事物,也就是事物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中難以預見和把握的偶然性因素,或人類還沒有認識和把握的必然性客觀規律。
孔子強調要『知天命』。何為『知』?含義之一是,『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論語·堯曰】,君子應知道宇宙間事物的道理,了解天道所賦予我的,也就是人生應盡的道義責任。君子還應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人力所不能支配的事物,因而要『畏天命』【論語·季氏】,敬畏天即大自然的神聖性,不可違背,不可任意亂作為。含義之二是,『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論語·憲問】,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學習的重要性,下學學人事,上達達天命,體現的是一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奮發進取精神,是與一切聽天由命的『宿命論』格格不入的。
孔子自述『知天命』的年齡,恰恰是『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論語·述而】的年齡。據此可以推知,『知天命』應當是學習、認識和把握【易】之天道、地道、人道。按照我們今天的理解,就是指學習、認識和把握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自身的規律。規律也就是事物的必然性,它是客觀存在的。當我們沒有認識和把握它的時候,是處在『必然王國』之中。當我們認識和把握了它的時候,就實現了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例如日食這種天文現象,它是月球運行至太陽與地球之間時,月球部分地或全部地擋住了來自太陽的光線,因此看起來好像是太陽的一部分日偏食或全部日全食消失了。古人對它的成因缺乏認識,因而產生了許多疑惑甚至恐懼,把它歸之於『天命』,並和人間的吉凶禍福相對照。而今天的天文學已經認識和把握了日食的規律,因此能夠對它做出精確的預報。2009年7月22日,在我國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人們根據預報看到了五百年一遇的最完美的日全食,就是在這一領域中人類實現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的一個典型事例。
問怎樣理解六十而耳順?
答所謂耳順,就是能夠聽得進去各種意見,把毀譽置之度外,對好話和壞話、即使錯誤的和對自己不利的意見,都抱有一種理解和包容的態度。做到這一點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非常難的,因為他體現了一種心境的平和,胸懷的寬廣,是修養達到很高程度才能夠做到的。
問怎樣理解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答『從心所欲』是就人的內心世界而言,指思想的自由,這是對做人的道理有一種高度自覺的體現。『不逾矩』是就外部世界而言,是指做任何事情都不超越、不違反社會的規範、規矩。在當時,也就是無違於『禮』。一個人,只有從內心實現了對社會規範的認同,才能把它內化為自覺自愿的行為,達到『內』和『外』、『主觀』和『客觀』的辯證統一。思想的自由並不是胡思亂想,想怎麼就怎麼,而是指他對社會的規範有了高度的自覺和認同,因此他的言行再怎麼自由地發揮也不會出格。所以這個『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內和外、主觀和客觀高度辯證統一的結果。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