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懿子孟懿子:魯國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諡號。他的父親孟僖子臨死時要他向孔子學禮問孝。子曰:『無違無違:指不違背禮。無,通『毋』,不要。』樊遲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四十六歲御御:駕駛馬車,子告之曰:『孟孫孟孫:指孟懿子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譯孟懿子請教孔子什麼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節。』一天,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節。』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以禮侍奉他們;父母死了,要以禮安葬他們,祭祀他們。』問怎樣理解孝就是『無違』?
答【爲政】篇第5、6、7、8章,記載孔子答四位弟子問孝的言論。【論語】編者這樣編排,表達了『孝』是孔子學說重要內容,不僅是爲人之本,也是爲政之本的思想。
那麼,怎樣理解孝就是『無違』呢?『無違』有二解:一解爲不違背禮,一解爲不違背父母之意。本章的問答方式前略後詳,其中『無違』二字,透過孔子告訴弟子樊遲的話,可知是『無違於禮』的意思。孔子借孟懿子問孝,說明行孝不可違背禮制,強調要以禮事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父母在世,子女要以禮盡孝。這就是說,盡孝不是一切順從,父母如有不合乎禮的言行,子女是不應當順從的,而要以合乎禮的方法勸諫即孔子所說『幾諫』,這是對父母真正的愛護、尊敬。孝的精神,還應當體現在父母去世以後,要按照禮制去安葬他們、祭祀他們,這才算子女盡孝有始有終。
問爲什麼說以禮事親才是孝?
答本章談孝的重點是,孝要落實到禮上。孔子講仁與禮的關係,一方面強調仁是禮的核心,禮應當體現仁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強調,禮的規定體現了仁的要求,依禮而行就是仁。據此,是否做到了孝,要以是否依禮而行來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