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2 17:12
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體現了孔子怎樣的求知態度?
答本章講的是人們對待知識要有謙虛和實事求是的真誠態度,在求知的道路上,切不可自己欺騙自己,強不知以為知。荀子在【儒效篇】中說:『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內不自以誣,外不自以欺。』這可以看作是對孔子此說的極精闢的詮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名言,已成為一切想獲得真知的人們的座右銘。
為什麼說在求知的問題上抱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才算是明智呢?人類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認識自然的過程,是一個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由淺入深,一代又一代地不斷積累的過程。就個人而言,任何人的知識都有局限,有所知,也有所不知。而什麼是自己的『所知』,什麼是自己的『不知』,卻很難明辨。所謂『人貴有自知之明』,就是說一個人最難能可貴之處,在於承認和了解自己所不知道的東西。敢於對自己不懂的問題說不知道,不僅是一種氣量,一種品格,也是一種境界。一個人,如果不承認自己有不知道的事物或知識,或者不懂偏要裝懂,就是自己阻塞了自己獲取知識的道路。只有實實在在地承認自己有不懂的東西,才有可能激發起自己求知的欲望和動力,對未知世界孜孜以求之,從而把不知轉化為知,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是知也』的道理。
一個人是如此,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也是如此。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就提出,『我們隊伍裏邊有一種恐慌,不是經濟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領恐慌。』我們正處在一個新事物、新知識大量湧現的知識經濟時代。根據知識折舊定律,一年不學習,一個人所擁有的全部知識就會折舊80%。正因為如此,有人定義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當前,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社會治理面臨許多新矛盾、新課題,我們面前有許多不懂的新知識,只有秉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謙虛態度,才能多一些『本領恐慌』意識,如饑似渴地學習,學會自己不懂的東西,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在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征途中,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自己幸福美滿的新生活。
【論語】中,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多處論及求知問題。他說:『好知智不好學,其弊也盪。』【論語·陽貨】一個人,如果希望自己有智慧,卻不愛學習,就會成為耍小聰明,放蕩而無根基的人。怎樣才能求得真知呢?這就要學思結合、溫故知新,掌握足夠的證據和研究資料。孔子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論語·八佾】這就是說,對夏禮、殷禮的說明,要靠足夠的歷史典籍和賢人來證明。這個『杞宋無徵』的典故,反映了他對待歷史、對待學問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態度。孔子把『道聽而途說』者斥之為『德之賊也』【論語·陽貨】,反對只憑一知半解就發表見解,或下判斷、做結論的輕率做法。他還對『不知而作之者』,也就是不懂裝懂,無知而妄作的人,表示了明確的否定態度,告誡人們要多聞多見,擇善而從。孔子向子貢傳授自己的經驗說,你以為我是靠多學而強記的嗎?不是。我是抓住其中的要領,『一以貫之』地把知識貫穿起來【論語·衛靈公】。由此可見,孔子的學習,不是死記硬背,而是理解基礎上的記憶,是在釐清要點,把握真諦基礎上貫通起來的思考。子張向老師請教謀求官職,獲得俸祿的方法。孔子卻給他講了一番怎樣做人,怎樣求知的大道理,告訴他要『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多聞多見,慎言慎行,減少過失,這正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和不斷學習進步的基本態度和原則。
關於求知,孔子還主張堅決戒除四種不良學風。一是『毋意』,就是不能毫無根據地主觀臆測。二是『毋必』,就是不能絕對化地肯定和否定。三是『毋固』,就是不能拘泥守成而固執己見。四是『毋我』,就是不能聽不得別人意見而唯我獨是。這個著名的『治學四戒』,既是學習方法,更是一個重要的思想方法。
在當前的學術研究中,不以信實的史料為依據的主觀臆測之風,不對歷史事實進行具體分析的絕對化之風,不能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的固步自封之風,容不得不同意見的霸道之風,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學術造假之風更是相當嚴重。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體制、機制和制度上的改革,也需要學風上的整頓。為此,重溫孔子關於『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教誨,繼承和借鑑孔子的『治學四戒』精神,仍然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