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或:有人謂孔子曰:『子奚奚:為何。如何不為政?』子曰:『書雲書云:書指【尚書】。『孝乎惟孝,友於兄弟』兩句,見【尚書·君陳篇】。孝乎惟孝,是對孝的讚美之詞:「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施於有政:把孝悌之道施行到政事中去。施,施行,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譯有人對孔子說:『你為什麼不從事政治呢?』孔子說:『【尚書】上說,「孝啊,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把這孝悌的道理施行於政事,也就是從事政治了。又如何才是從事政治呢?』問孔子對『為什麼不從政』的回答對我們有何啟示?
答孔子借用【尚書】中『孝乎惟孝,友於兄弟』兩句話,意在強調孝悌之道對於人的品行修養乃至治國理政的重要性,他的回答是『施於有政,是亦為政』,認為把孝悌的道理施行於政事,也就是從事政治。孔子一生致力於教書育人,就是要教育培養一批能躬行孝悌之道的人,通過他們把孝悌的道理用於齊家治國平天下。
孔子關於什麼是從政的回答,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從政和教育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錢遜教授對此有過很好的闡述,他說:從為政方面看,孔子認為領導者『率以正』是為政的根本,因而主張為政以德,把道德教化當作治國的手段和國家的重要職能;從教育方面講,他認為教育不是單純傳授知識的文化活動,而是培養人、培養治國賢才的手段,是關係到社會安定、國家治亂的根本大事,教育本身就是為政的基礎,是國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職能。這一思想影響深遠,形成了我國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造就了我們禮儀之邦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