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3·1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論語問答錄作者:賈陸英發佈:賈陸英

2020-11-12 18:00

孔子謂季氏季氏:魯國大夫季孫氏:『八佾八佾音yì逸:佾,行列。古代祭祀時的舞蹈,以八人為一佾,八佾為六十四人,只有天子才能享用。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談到季氏時說:『在自己家廟的庭中使用六十四人的舞列奏樂舞蹈,如果這件事可以容忍,那還有什麼事不可以容忍的呢?』

孔子對季氏的批評說明什麼?

春秋末期,魯國有三家權臣——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史稱『三桓』。三桓起於魯莊公時代前693年——前662年,魯莊公的父親魯桓公有四子,嫡長子魯莊公繼承魯國國君;庶長子慶父、庶次子叔牙、嫡次子季友皆被魯莊公封為卿。他們的後代形成了三個大家族,即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由於三家皆出自魯桓公之後,所以被人們稱為『三桓』。季氏執掌着魯國的實權,不把魯君放在眼裏。他在其庭院中用八佾之舞,是以大夫的身份享用天子之禮。孔子對此事極為不滿,發出了此番議論。我們從中可以體察到孔子堅定地維護周禮、維護國君權威的態度,以及他為了維護周禮而不畏權勢,敢於仗義執言的品格。

八佾篇的基本內容是論述禮樂。第1章和第2章記載了孔子對當時一些違禮行為的尖銳批評,反映了孔子對時世的基本態度。一部【論語】,多數內容是像這兩章一樣,講孔門師徒對當時有關實人和實事的評論,其中蘊含着孔子學說的基本精神和義理,與孔子的思想緊密相聯。我們讀【論語】,不能只注意那些直接講仁、禮、義等思想的部分,同時也要重視孔門師徒評論具體人和事的這些章節,認真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精神。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