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3·26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論語問答錄作者:賈陸英發布:賈陸英

2020-11-12 18:24

子曰:『居上不寬居上不寬:居上,指居於上位的人。當政者應有仁愛之心,故要以寬為本,為禮不敬為禮不敬:為,此處是『行』的意思。為禮,即行禮。禮的本質內涵是『敬』,故行禮要以恭敬為本,臨喪不哀臨喪不哀:臨喪,即居喪。居喪一定要有發自內心的哀痛之情,吾何以觀之哉?』

孔子說:『居於當政地位而不寬厚待人,行禮的時候不嚴肅恭敬,參加喪禮時不悲痛哀戚,這些行為我怎麼看得下去呢?』

孔子為什麼對春秋末期的三種亂象看不下去?

本章記載春秋末期世風日下、道德淪喪的三種現象,表達了孔子對禮崩樂壞社會亂象無法容忍的憤慨之情。

孔子為什麼對『居上不寬』的行為看不下去?【論語·陽貨】記載,子張向孔子請教怎樣培養仁德,孔子說,能夠實行『恭、寬、信、敏、惠』五種德行於天下,就是仁了。由此可見,『寬』是仁德的一個重要德目。居於當政地位的人,首要的是要具有仁德,因此要有寬以待人的胸懷。孔子說『寬則得眾』,只有待人寬厚,才可以得到眾人的擁護。居上而不寬,處處苛責於人,施虐於百姓,故其施政的行為、作風孔子看不下去。

孔子為什麼對『為禮不敬』的行為看不下去?在孔子之前,人們主要是從『天命』的神秘觀念上,從祭祀的儀式上去認識禮,把禮的根源歸之於天地鬼神等某種外在的東西。孔子則與此不同,他主要是從人自身來尋找這種根源,認為人內心的真摯感情才是禮的根源。孔子之所以說『為禮不敬,吾何以觀之哉』,就是認為,如果沒有誠摯的感情,『行禮』只不過是一種無價值的軀體活動而已。禮的本質內涵是『敬』,因此,行禮一定要以恭敬為本。行禮時沒有發自內心的恭敬之情,故其待人接物的節操孔子看不下去。

孔子為什麼對『臨喪不哀』的行為看不下去?【論語·陽貨】記載,孔子答宰我關於三年之喪的問題,沒有直接回答可與不可,只問能否心安。為什麼?因為在孔子看來,喪禮並不是一種外在的束縛,而是子女對父母養育之恩發自內心的表達。他說,君子在父母去世後都會『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三年之喪的古禮正是適應了這種感情需要,報答父母懷抱三年的養育之恩。孔子告訴宰我,你若心安,可以不遵此禮,本意是教導宰我反求其心,以明白此禮之意義。宰我卻輕率地回答說,心安。因此,孔子斥責宰我『不仁』。由此可知,居喪一定要有發自內心的哀痛之情,是孔子一貫的主張。居喪而不悲哀,是缺乏真情實意的虛偽做作,故其矯揉造作的作秀禮數孔子看不下去。

『居上不寬』,講的是仁的問題。『為禮不敬』和『臨喪不哀』,講的是禮的問題。學習本章,有助於加深我們對孔子有關仁與禮,及其相互關係的理解。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