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5·15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論語問答錄作者:賈陸英發布:賈陸英

2020-11-12 19:15

子貢問曰:『孔文子孔文子:衛國大夫,名圉音yǔ羽,『文』是他的諡號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敏:聰明、敏捷,勤勉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貢問道:『孔文子這個人憑什麼得諡號為「文」呢?』孔子說:『他聰明、勤奮、好學,又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或才學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用「文」字做他的諡號。』

什麼是諡號?它體現了中國文化怎樣的精神?

諡號是一個人死後,總括其一生的事業、道德、學問、修養,所給予的定論,以使後人能記取其特點。依據中國古代的諡法,凡帝王、諸侯、卿大夫、大臣等人死後,朝廷都要根據他們生前的事跡和品德,評定一個稱號,對其一生蓋棺定論。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特有的制度,其意義在於,警示人們要『贏得身前身後名』,為官做事,不僅要為當代負責,而且要為後代負責。

孔子因何認定孔文子諡號為『文』?

子貢所問,是孔圉這個人得諡號為『文』的依據,孔子的回答恰與諡法有關。【逸周書·諡法】中說:『勤學好問曰「文」』,由此孔子說:他『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所以給他文的諡號。人性的弱點是,天資聰明者容易不好學,官位高顯者容易恥於下問。敏慧而又好學,位高且能下問,實屬難能可貴之品德,也是一個人進德修業之道,孔子對此極為重視。

孔子的回答,指出了為學的一個基本態度就是要不恥下問,這應當成為我們的座右銘。沒有這樣的精神,就不是真正的好學,也不可能在學習上不斷前進。

毛澤東在【黨委會的工作方法】中,引用『不恥下問』這一成語告誡各級領導幹部說:『我們切不可強不知以為知,要「不恥下問」,要善於傾聽下面幹部的意見。先做學生,然後再做先生;先向下面幹部請教,然後再下命令。』【毛澤東選集】第四卷,1442頁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