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5·19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爲令尹,無喜色;三已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論語問答錄作者:賈陸英發布:賈陸英

2020-11-12 19:19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令尹子文:令尹,楚國官名,相當於宰相。子文,姓斗,名榖於菟gòuwūtù構烏徒三仕爲令尹,無喜色;三已已:停止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崔子弒齊君:崔子,齊國大夫崔杼。齊君,齊莊公,名光。弒,古代在下的人殺了在上的人叫弒,陳文子陳文子:齊國的大夫,名須無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子張問道:『令尹子文三次當令尹,沒有顯出高興的樣子;三次被免職,沒有顯出怨恨的樣子。他自己當令尹時的政事,一定都告訴來接任的新令尹。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可算得忠了』。子張說:『可說是仁了嗎?』孔子說:『不知道。怎麼算得仁呢?』子張又問:『崔杼殺了齊君,陳文子家有四十匹馬,都拋棄不要了,離開了齊國。到了另一個國家,他說:「這裡的執政者也和我們齊國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離開了。又到一個國家,又說:「這裡的執政者也和我們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離開了。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可算得清了。』子張說:『可說是仁了嗎?』孔子說:『不知道。怎麼算得仁呢?』

孔子爲什麼只肯定令尹子文的忠和陳文子的清,卻認爲他們還不能算仁呢?

孔子認爲,仁是全德,是最高的道德境界。令尹子文忠於君主,忠於職守;陳文子不與逆臣共事,清廉自守,這都是重要的道德要求,他們是值得肯定和稱讚的。但是,像令尹子文這樣的忠、陳文子這樣的清,畢竟還只是一個方面,僅此還達不到仁的要求,所以,孔子不肯輕易許他們以『仁』。由此可以了解仁和其他德目的關係。

據統計,在【論語】一書中,『仁』字出現的次數多達109次,說明『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仁』的概念在傳統文化中很早就有,並非孔子所獨創。孔子的貢獻,在於從上古時期流傳下來的若干道德觀念中,首先突出了『智、仁、勇』三種品德,作爲君子之道,進而又把『仁』提升爲統領各種道德規範的總道德。這樣,『仁』就升華爲一種貫穿於其它道德規範之中的基本的精神境界,成爲孔子學說的核心。這個以仁爲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包括:仁、義、禮、智、信、誠、孝、悌、忠、恕、勇、清、廉、恥、中、和、公、恭、寬、敏、惠等等。其中仁是核心,孝悌是根本。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