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十室之邑邑音yì義:人口聚居的地方,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譯孔子說:『在十來戶人家的小地方,必定有像我孔丘這樣忠誠信實的人,只是不如我孔丘好學罷了。』問孔子的學問是從哪裡來的?
答本章所記,孔子認爲自己長於別人之處只是好學而已。在【論語】的其它一些章節中,還記載了孔子不以聖、仁、君子自居,否認自己是生而知之的自述。如:『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好古』,就是對古代留下的文化典籍非常喜愛,『敏以求之』,就是非常勤奮敏捷地去學習,去追求、去探究其中的道理。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孔子自認爲他的學問是靠勤奮學習得來的。『好學』、『有恆心』、『學而不厭』,這正是孔子有別於他人,又長於他人的地方。
孔子還十分注重向他人學習,向實際生活學習。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孔子來到周公廟,事事向人請教,有人就譏笑他不懂禮,孔子卻說,不懂就問,這才叫禮呀!孔子入太廟,『每事問』的故事,一直流傳到今天,啟迪人們要學會在學中問,在問中學,這樣才會有『學問』。
後世儒家尊崇孔子爲聖人,就其主流而言,也沒有把孔子看作先知先覺,沒有把他神秘化、宗教化,而是稱他爲『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的好學精神,是永遠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