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質質:質樸、樸實,指內在秉性的純樸勝文文:文采,指外在的禮儀,文飾則野野:古時郊外稱野,鄉村農夫稱野人,這裡引申爲粗魯、鄙野,文勝質則史史:掌管法典和記事的官,此處形容文多質少,虛華而不實的樣子。文質彬彬彬彬:物相雜而適均之貌【論語集注】,指文和質配合恰當,然後君子。』
譯孔子說:『質樸多於文采,就像個鄉下野人,流於粗魯;文采多於質樸,就像個管文書的官,虛華而不實。只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能成爲一個君子。』問孔子關於『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育人思想有何深義?
答孔子認爲,文與質,是一個品德高尚的君子必須兼而有之的兩種素質,質樸和文采同等重要。所謂『質』,是指人與生俱來的質樸本真的稟賦,是人的真情實感。所謂『文』,是指人在後天所得到的教化,是人的文化素養。一個人,如果質多而文少,就像個鄉下野人,雖然很樸實,很坦率,但沒有文化的薰陶,表現出來就是粗野、魯莽,恰似【水滸傳》裡的李逵;如果文多而質少,就像個管文書的史官,本真的一面太少了,表現出來就是浮華,虛而不實,恰似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孔子認爲,這兩種偏向都是不好的。『文質彬彬』的『彬彬』二字,是形容事物相雜而又適均,這裡是強調文與質配合適宜,既有樸實本真的情感,又有高雅的人文修養,從而把內在的純樸秉性和外表的禮儀文飾很好地統一起來,使人的情感能有所節制、合乎禮儀地加以表達,這才算得上一個君子。
現在,人們往往用『文質彬彬』來形容人的舉止文雅,態度從容不迫。只注重文,而忽略了質;只注重外表,而忽略了內心。這並不符合孔子的原意。
孔子關於『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育人思想,對塑造完美的君子人格,澆鑄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核,產生了深刻影響;爲當今社會的人們加強人文修養,成爲有理想、有本領、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了可資借鑑的標準;對於引導人們向上向善,追求和嚮往學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實現人生境界升華,繪就出彩人生畫卷,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