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6·19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問答錄作者:賈陸英發佈:賈陸英

2020-11-12 20:0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說:『對於學問了解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怎樣理解孔子的為學三境界?

知之、好之、樂之是指為學的三種不同境界。張居正作註:『非知則見道不明,非好則求道不切,非樂則體道不深。其節次亦有不可紊者。學者誠能逐漸用功,而又深造不已,則斯道之極,可馴至矣。此聖人勉人之意也。』所謂『知之者』,就是學習僅僅是為了得到一點知識,滿足於『我知道了』,這是為學的第一個層次。若就此止步,則只能進入一般的境界;所謂『好之者』,就是對學問有了進一步理解和體驗之後產生的喜好心理,這就比『知之者』進了一步,到達為學的第二個層次,即較高的境界;然而,僅僅是喜好,不如以學習為樂趣,在學問的追求上樂此不疲。這就是所謂『樂之者』。孔子對待學問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把學習看作人生最大的快樂。只有把學習當作人生的樂趣,當作一種生活方式來對待,才能到達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治學之道,一是學而不厭的求知慾望,這是學習的動力源;二是學思結合的求真精神,對知識不僅要知道是什麼,而且要追問為什麼,搞清楚為什麼。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要認清事物的本質,掌握事物的規律,這才叫學到了真正的知識;三是學用一致的求實態度,學是為了用,為了指導自己的言行,學與用要相結合,言與行要相一致。正因為如此,孔子登上了他那個時代思想文化的高峯。總之,勤於學習,加善於思考,再加豐富的人生閱歷,造就了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