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務民之義:致力於引導民眾趨向『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譯樊遲請教老師怎樣才算是智慧。孔子說:『為政者要把精力集中在引導民眾尊崇道義上,對鬼神既要尊敬他,又要遠離他,這可以說是智慧了。』又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講仁義的人要把吃苦、盡力放在人前,把收穫、享受放在人後,這可以說是仁了。』問孔子因何主張『敬鬼神而遠之』?
答這一章,是孔子對什麼是智、什麼是仁的兩個重要回答。他有關對鬼神要『敬而遠之』的立場,對中華文化影響深遠。
怎樣理解『敬鬼神而遠之』呢?對鬼神敬而遠之的態度,就是既要祭祀鬼神,又要『敬而遠之』,把它當作一種儀式化的行為,真正的目的還是要引導民眾趨向於『義』。同時,也是為了藉助民眾信仰鬼神的心理,因勢利導,通過喪禮和祭禮這樣的儀式,教化民眾弘揚孝道和仁愛精神,使『民德歸厚』【論語·學而】。
天道與人道,是中國哲學的重要範疇。【莊子·齊物論】說:『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是指天地四方。鬼神之事,就屬六合之外的事物,孔子『敬鬼神而遠之』,所持的就是『存而不論』的態度。『天道遠,人道邇』【左傳·昭公十七、十八年】,孔子始終關注的是現實世界中『人』的問題。面對現實,以回答現實的社會問題、人生問題為中心,是孔子思想的一個突出特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所有這些,都明顯地表現出這一特點。
荀子在談到占卜時,也持類似的態度。他在【天論】中說:『卜筮然後決大事,非以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凶也。』
孔子所主張的對鬼神要『敬而遠之』的立場,對中華文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孔子之教,乃是『教化』之教,而非宗教之教。在他所開創的儒家思想影響下,普通民眾對鬼神既信又不信,採取的是有事就拜,沒事就擱置一邊的實用態度。中國人所追求的所謂『終極關懷』,重在把握今生,認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建功立業、光宗耀祖』,乃是崇高的人生境界;『立德、立功、立言』,乃是人生的『三不朽』;人生的終極價值,乃是死後仍然能活在後人心中。
怎樣理解『仁者先難而後獲』呢?『先難而後獲』,就是提倡吃苦在先,享受在後,這是仁者在如何對待自己的工作上應當秉持的基本態度,是一種忠於職守、敬於其業的崇高精神。這種精神為歷代的志士仁人所繼承,也為當今時代的共產黨人所繼承,並結合時代特徵加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進一步發揚光大。
2013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指出:『衡量一名共產黨員、一名領導幹部是否具有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是有客觀標準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後,能否勤奮工作、廉潔奉公,能否為理想而奮不顧身去拼搏、去奮鬥、去獻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這一論述,有助於加深我們對『仁者先難而後獲』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