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有關這個『樂』字的讀音,歷來眾說紛紜,意見不一。我採納中華書局出版的楊伯峻先生【論語譯註】的詮釋,讀音爲lè,譯爲『樂於水』,或『樂於山』。這一讀音,同時參考了【論語】全文誦讀的讀法。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知者樂:樂,快樂,仁者壽。』
譯孔子說:『智者樂於水,仁者樂於山。智者活潑,仁者寧靜。智者快樂,仁者長壽。』問知者何以樂水,仁者何以樂山?
答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中說:『仁知屬於德性,非由言辭可明,故本章借山水以爲形容,亦所謂能近取譬。』這一章,孔子以山水的不同特性及動靜的不同狀態來形容『智者』與『仁者』的不同特徵與內心世界。智慧的人,就像水一樣流動靈活,其性似水,故曰樂水;仁愛的人,就像山一樣安固厚重,其性似山,故曰樂山。孔子認爲人和自然是一體的,山和水的特點也反映在人的素質之中。因此,他以水形容智者之性,以山形容仁者之性,把智與仁這兩種德行具體、形象、生動地描述出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都是對其特性的引申和延展。智慧的人反映敏捷,思想活躍,像水一樣靈動,能隨機應變,明察萬物,破除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隨遇而安,尋求另外的發展。所以,他們總是活潑的、樂觀的。仁愛之人安於義理,中庸和諧,像山一樣安穩牢固,剛毅堅定,站得高,看得遠,不爲私慾所驅使,不爲外物所動搖,總是以博大的胸懷待人接物,寬容仁厚,不憂不懼,所以能夠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