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齊一變,至至:趕上,到達於魯;魯一變,至於道道:指先王之道,即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所倡導實行的仁政王道。』
譯孔子說:『齊國的政治和教育一經變革,就可以達到魯國的樣子;魯國的政治和教育一經變革,就可以達到先王之道。』問怎樣理解孔子所希望的齊、魯之變?
答朱熹【集注】說:『齊俗急功近利,喜夸詐,乃霸政之餘習;魯則重禮教,崇信義,猶有先王之遺風焉。』齊國是姜太公之後。姜太公提倡尊賢尚功,任用人才,發展經濟,因而國力強盛。然而自齊桓公稱霸之後,漸漸滋長了急功近利的陋習,將國家功利表面化,將人民福祉膚淺化,使文化流失嚴重,物慾橫流,浮誇奸詐,邀功請賞之風泛濫,君臣上下爭名奪利,爭功諉過,導致後來大臣篡權,田氏取代姜氏成為國君,政局混亂,生靈塗炭,人民饑寒交迫。
魯國是周公旦之後。周公輔佐周成王統攝天下之政,周公的兒子伯禽受封於魯,成為魯國第一代國君,治理國家用的是王道,經濟、軍事實力不如齊國,但是魯國比較注意保護祭祀等古禮,強調禮樂教化,所以民風淳樸、善良、文明,古風猶存。
孔子提倡仁政德治,反對霸政陋習。他所希望的齊魯之變,意在恢復先王仁愛之道,也就是以仁為體,以禮為用,以和為目的的治國安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