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7·13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論語問答錄作者:賈陸英發布:賈陸英

2020-11-12 20:14

子在齊聞【韶】【韶】:舜時的樂曲,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不圖:想不到為樂之至於斯也。』

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的樂章,有三個月嘗不出肉味來。說:『想不到【韶】樂之美竟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孔子欣賞【韶】樂的感受對我們有何啟示?

『三月不知肉味』,是孔子欣賞【韶】樂時的感受。言其聞聽【韶】樂如此之美,一心陶醉於樂曲之中,竟然連肉食的美味也嘗不出來。短短幾個字,把孔子的專注精神、高雅之態十分傳神地刻畫出來,給予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

啟示之一,孔子學習的專注精神值得發揚。本章講『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本篇第18章講『發憤忘食,樂以忘憂』,都體現了這種刻苦鑽研、務求精緻的專注精神。『三月不知』,並不是實指三個月,言其時間很長之意。

啟示之二,孔子為什麼高度重視樂教,由此可見一斑。孔子深知樂之感人至深,為人們喜聞樂見。因此,他善於運用樂教在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境界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樂』起源於人的情感,是人心受到外物刺激有感而發的產物,是人類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孟子說:『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孟子·盡心上】這就是說,就教化的功能而言,樂教是一個人品德養成、人性完善的最高層次。單純的說教不如音樂能深入人心,從而產生更為深厚的感動、教育作用。這種寓教於樂的傳授途徑與方式,最切合於人的本性,也是孔子『樂教』的目的所在。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