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7·14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論語問答錄作者:賈陸英發布:賈陸英

2020-11-12 20:15

冉有曰:『夫子為為:幫助衛君衛君:指衛出公輒,是衛靈公之孫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冉有問:『老師會幫助衛君嗎?』子貢說:『好罷,我去問問他。』子貢走進孔子的住所,問:『伯夷、叔齊是什麼樣的人?』孔子說:『是古代的賢人。』子貢問:『他們對自己的選擇有怨悔嗎?』孔子說:『他們追求仁德而得到了仁德,又有什麼怨悔呢?』子貢出來後說:『老師不會幫助衛君。』

子貢何以知道老師不會幫助衛出公?

冉有問話的歷史背景是,衛國太子蒯聵得罪了其父衛靈公的夫人南子,被驅逐,逃到晉國。衛靈公臨死時立其孫為君,就是衛出公輒。晉國的趙簡子此時又要把衛太子蒯聵衛出公的父親送回衛國,與他爭奪君位。衛國抵禦晉兵,拒絕原太子回國。當時孔子正在衛國,學生們想知道孔子對此事的態度。

既然如此,子貢為什麼轉而去問老師對伯夷、叔齊的看法呢?朱熹作注說:『君子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況其君乎?故子貢不斥衛君,而以夷、齊為問。』子貢的問話很高明,避開正題,而問孔子對伯夷、叔齊的看法。伯夷、叔齊兩兄弟在君位的繼承上互相推讓,最終都拋棄了君位。這與衛出公父子爭奪君位的做法形成鮮明的對比。子貢問明老師對伯夷、叔齊的態度,自然也就知道孔子對衛出公的態度了。

伯夷、叔齊雖然拋棄了君位,餓死在首陽山上,但他們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堅守道義,不改其志,以求心安;最後他們做到了這一點,所以孔子說,他們求仁而得仁,有什麼怨恨後悔呢?子貢於是更加堅信,老師判斷是非的標準,是仁和禮,凡符合仁和禮的言行,就贊同、支持、幫助:否則,是不會幫助的。

孔子評價伯夷、叔齊『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可見孔子之教,全在求心安,除此別無他求。這就是『求仁得仁』這個成語的出處,引申為合了自己的心願。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