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反:反覆之,而後和和音hè賀:唱和之。
譯孔子與人一起唱歌,如果人家唱得好,一定要請他再唱一遍,然後也跟着唱和起來。問從『子與人歌』中我們可以學到什麼?
答朱熹作注說:『此見聖人氣象從容,誠意懇至,而其謙遜審密,不掩人善又如此。蓋一事之微,而眾善之集,有不可勝既者焉,讀者宜詳味之。』張居正作注說:『孔子一詠歌之間,而氣象從容,誠意懇至如此。其心與舜之取人為善,湯之用人惟己一般。此其所以為至聖也。』
孔子深知音樂、詩歌在陶冶人的性情,培養健康生活情趣方面的作用,非常重視樂教,也十分喜好音樂。他曾向師襄子學琴,與萇弘探討音樂,與魯國樂師談論樂理,見解之精闢令人驚嘆。『子與人歌』的記載,生動地描繪出孔子喜愛音樂,為人謙和,樂於學習他人之善,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擇善而從的美德。
孔子之所以能從社會底層的一介布衣,逐步成長為當時最有學問、受人敬仰的『木鐸』,成為後世尊崇的至聖先師,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謙遜審密,不掩人善』,能夠如『舜之取人為善,湯之用人惟己』一樣,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而眾善之集,有不可勝既者焉』。
我們生活在處處充斥着誘惑和陷井的當今社會,如何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如何加強修養,集眾人之善以為己善,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學一學孔子,是大有補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