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8·16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論語問答錄作者:賈陸英發佈:賈陸英

2020-11-12 20:30

子曰:『狂狂:激進而不直,侗音tǒng童:幼稚而不願願:樸實,悾悾音kōng空悾:無知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孔子說:『激進而又不直爽,幼稚而又不樸實,無知而又不講信用,這樣的人,我真不知道該從何處入手。』

孔子因何對三類人不抱希望?

對於『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的人,孔子為什麼說『吾不知之』呢?張居正作注說:『蓋狂而直,侗而願,悾悾而信,雖是氣質有偏,然猶不失其本然之真,尚可以陶鎔。若不直、不願、不信,則本真已失,而習染愈蔽,終不可以化誨者也,故孔子絕之。』

人的素質往往並不齊楚,優點常常與缺點相伴,缺點的另一面又往往是優點。孔子曾說『狂者進取』【論語·子路】,就是指激進的人往往直率、一意向前。同樣地,幼稚的人往往樸實可愛,無知無能的人往往誠實可信。他們瑕瑜互不相掩,對他們的教育和引導,就可以揚其所長,避其所短;注重發揮其優點,克服其缺點。『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的人並不多見,然而,他們是缺點之上再加缺點,不見其優點,因而孔子說的『吾不知之矣』,就是說不知道該從何處入手,也是對這樣的人不抱希望的意思。

8·17子曰:『學如不及不及:達不到,猶恐失之。』

孔子說:『在求學的道路上總是覺得達不到,達到以後又唯恐再失去。』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體現了孔子怎樣的治學精神?

所謂『不及』,就是指達不到應有的高度或深度。

這是孔子的名言,其主旨是勉勵人們努力求學,不可稍有懈怠。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雖然只有短短八個字,卻生動地表現出孔子學而不厭的勤奮精神,表達了他求知的迫切心情和永不止步的進取心。其中包含兩層意思:

第一層是『學如不及』,指對於學問的追求,要有緊迫感,要全力以赴。【增廣賢文】中所說的『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最好的註解。求學之路,永無止境,不是進步,便是退步,不可能原地踏步。因此,不可有片刻懈怠、片刻停留。停留下來,必然會被時代的潮流所淘汰。

第二層是『猶恐失之』,指對於已經求得的學問,還必須溫習鞏固。經驗告訴我們,從初步學得知識,到能夠掌握和運用,需要經歷一個環節,就是不斷地溫習、實習。這是因為,學習不可能一勞永逸,人的認識有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人的記憶也有遺忘的特性。正因為如此,孔子論學,每每強調『學而時習之』和『溫故而知新』的重要性。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