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雕:同『凋』,凋零,凋謝也。』
譯孔子說:『到了寒冬時節,才知道松樹和柏樹是最後凋謝的。』問怎樣理解『歲寒知松柏後雕』?
答本章通過隆冬之際,各種草木都已凋零枯萎,唯獨松柏仍然蒼翠挺立的自然現象,比喻君子雖然處於危難之中,卻能堅守其道德節操。言簡意賅,弦外有音,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哲理:人的優秀品格,是要經過艱難困苦的環境來錘鍊和考驗的。孔子的比喻凸顯了中華民族注重人格力量,崇尚道德節操的特徵,影響所及,使松柏成爲民族品格的重要象徵,成爲文學創作、詩詞寫作的重要素材,深入到民族文化心靈的深處,表現在人們的審美意識之中。成語『歲寒松柏』就出典於此,比喻經得住嚴峻考驗的人。
20世紀六十年代,我國經濟遭遇嚴重困難,國際上又遇到反華勢力的猖狂圍攻。在這種背景下,陳毅元帥以青松爲喻袒露自己的胸懷,寫下了【冬夜雜詠·青松】一詩。詩中寫道:『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這首詩與成語『歲寒松柏』有異曲同工之妙,作者借物詠懷,以松喻人,寫出了松樹那堅忍不拔、寧折不彎的剛直與豪邁,也使陳老總那剛毅的面孔,勃發的神采,光明磊落的胸襟,不向惡勢力低頭的人格魅力躍然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