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11·23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論語問答錄作者:賈陸英發佈:賈陸英

2020-11-13 01:35

季子然季子然:魯國大夫季氏的子弟。當時仲由、冉求都是季氏的家臣,季子然自以為得人,所以這樣問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具臣:指具備了相當才能的臣子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音shì試:指臣殺君,子殺父母父與君,亦不從也。』

季子然問:『仲由和冉求可以稱得上大臣嗎?』孔子說:『我以為你會問別的什麼,原來你只是問由和求呀。所謂大臣,是按照道的要求來事奉君主,如果行不通就辭職不干。現在仲由和冉求,只能說是具備了相當才能的臣子。』季子然說:『那麼他們是一切順從君主的人嗎?』孔子說:『如果要弒父弒君,他們也不會聽從的。』

怎樣理解『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是孔子提出的臣事君的基本原則,也是孔子本人一生堅守的為官之道。

在君臣關係上,孔子主張以道,也就是君臣之禮作為準繩,君和臣都應遵守禮的規範。孔子不主張臣對君無條件地絕對服從,所謂『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講得就是這個意思。

從這一基本思想出發,孔子首先對君提出了要求。季康子問政,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在回答魯定公關於有沒有『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問題時,孔子批評了那種以無人違抗自己為樂的思想,認為君王說錯話也無人敢於批評,就可能『一言喪邦』。

孔子同時也對臣提出了要求,就是要『以道事君,不可則止』。當季子然問,子路和冉有是不是一切順從君主的人時,孔子非常肯定地告訴他:如果讓他們去做弒父弒君這樣大逆不道的事,他們是不會聽從的。

【論語】中孔子多次講過為官之道,其要點有哪些?

出仕為官,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這是孔子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標。然而,孔子是一個有原則的人,違背自己的政治意願,一味貪圖功名利祿去做官的苟且之事,他是不干的。陽貨見孔子的故事【論語·陽貨】,典型地說明了孔子立身處世,對待進退去留的態度。孔子任魯國大司寇期間,『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棄官而去的故事【論語·微子】,則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他的為官之道。

孔子的為官之道,有以下要點:

一、是為官要有真才實學。孔子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論語·裏仁】古人為官,上朝議事時各立於其位,叫做職位。孔子告訴弟子們,不要發愁得不到職位,應該愁的是自己有沒有立在這個位子上的真才實學。不要發愁沒有人知道自己,要去追求足以使別人知道自己的本領。類似這樣的話,在【論語】中出現多次,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可見在這個問題上,孔子對弟子們是反覆叮嚀,語重心長。子張請教老師怎樣求取官職謀得俸祿。孔子說:『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論語·為政】他告訴子張,學會多聽多看,就能開闊眼界;學會辨惑釋疑,就能獲得真知;學會慎言慎行,就能少走彎路。這正是一個人出仕為官必須打牢的根基。

二、是為官要勤政惠民。子張請教為政的道理。孔子說:『居之無倦,行之以忠。』【論語·顏淵】你在這個位子上,就要不知疲倦地去工作。執行政令,推行政事,都要盡忠職守。什麼是孔子強調的『為政以德』【論語·為政】?他讚揚春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在鄭國為相22年的子產有『恭』、『敬』、『惠』、『義』四種美德:一是『行己也恭』,就是指他的操守品行端莊而謙恭;二是『事上也敬』,就是指他侍奉君王認真而敬業;三是『養民也惠』,就是指他教養民眾並給予恩惠;四是『使民也義』,就是指他役使民眾符合道義。在當時,主要是不違農時,儘量不傷害民眾的切身利益【論語·公冶長】。這些,就是對『為政以德』具體化的說明。

三、是為官要先敬其事,後謀其食。孔子說:『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論語·衛靈公】出仕為官,侍奉君王,首先要恪盡職守,把本職工作做好,獲取俸祿的事要放在後面。他把那種不思敬業、只為謀求功名利祿的人,稱之為『鄙夫』,也就是見識短淺、品行不端的小人。這種人,『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論語·陽貨】當他沒有得到職位的時候,生怕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又怕失去。如果害怕失去職位,那就會為了保官而無所不用其極。對於這樣的人,是不可與之共事的。孔子提出,君子有九件事情要多加考慮,其中三件對為官者格外重要,這就是:『言思忠』,『事思敬』,『見得思義。』【論語·季氏】

四、是為官要求實名,而不能務虛名。求實名,古人叫做『達』;務虛名,古人叫做『聞』。孔子告訴混淆了二者區別的子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論語·顏淵】所謂『達』,就是秉性率直而又願意做符合道義之事,善於察人之言,觀人之色,每每謙讓於人。這樣的人,在諸侯國為官必然事事通達,在大夫家為官也必然事事通達。所謂『聞』,就是表面上似乎有仁德,實際的行為卻違背仁德,常常以仁者自居而自以為是。這樣的人,在諸侯國為官必然會沽名釣譽,在大夫家為官也必然會沽名釣譽。他告訴在莒父當縣長的子夏:『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辦事情不要只圖快,不要只顧小利。只圖快,反而達不到目的。只顧小利,就辦不成大事。他告訴曾任魯、衛兩國之相的子貢,要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士』,第一要『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就是說,在行為上要有羞恥之心,出使四方之國,決不辱沒君王的使命。第二要『宗族稱孝焉,鄉黨稱悌焉。』就是說,宗族中稱讚他孝敬父母,鄉親們稱讚他尊敬長者。第三要『言必信,行必果。』就是說,說話一定要講信譽,行動一定要堅決果斷。子貢和子夏都是孔門的拔尖人才,為官頗有政績,的確是實現了孔子關於『達』的要求。

五、是為官要光明正大,不能獻媚欺君。子路請教老師應當怎樣侍奉君王,孔子說:『勿欺也,而犯之。』【論語·憲問】不能陽奉陰違地欺騙君王,但是在必要時要敢於犯顏直諫,當面提出批評和意見。本章孔子提出『以道事君,不可則止』的原則,講得也是這個道理。

六、是為官要堅持原則,進退有度。孔子說:『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論語·泰伯】他強調,為官一定要堅守道義,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違背。如果國家政治清明,自己卻因為不積極努力而貧窮和卑賤,那是恥辱;如果國家政治黑暗,自己卻富貴起來,那也是恥辱。他稱讚衛國的大夫史魚是個剛直不阿的人:『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國家政治清明時他像箭一樣直,國家政治黑暗時他也像箭一樣直。他稱讚衛國的大夫遽伯玉是個真正的君子:『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國家政治清明時就出來為官,國家政治黑暗時就可以把自己的本領收藏起來【論語·衛靈公】。在【論語】中,孔子多次講到這個問題,意在強調做官的原則性,不能與黑暗政治同流合污。

孔子的為官之道,對於當今時代的各級領導幹部來說,也是頗有教益的。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