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12·10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只以異。」』

論語問答錄作者:賈陸英發布:賈陸英

2020-11-13 01:46

子張問崇德崇德:提高品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徙義:唯義是從。徙,遷移,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只以異誠不以富,亦只以異:【詩經·小雅·我行其野】詩句。」』

子張問怎樣提高品德,辨別迷惑。孔子說:『以忠信為主,唯義是從,就可以提高品德。對一個人,愛他的時候就希望他活,厭惡他的時候就巴不得他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這就是迷惑。【詩經】說:「就算不是因為她的富有,也是你見異思遷。」』

怎樣理解孔子關於辨惑的解答?

孔子對子張問崇德的解答,抓住『忠』、『義』二字,言簡意賅,十分明確。而關於辨惑的解答,特別是把【詩經·小雅·我行其野】中『誠不以富,亦只以異』兩句引在這裡,卻頗為費解。

怎樣理解孔子所說的『惑』呢?一個人,當他受到情緒左右時,就會喪失理智的判斷,從而陷入迷惑之中。『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就是在情緒左右下喪失理智的表現,因而孔子說:『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子張的優點是非常有正義感,而缺點則是過於偏激,好走極端,因而往往喪失理智,為情緒所左右。孔子關於辨惑的解答,正是針對子張的弱點而發,告誡他對人對事不要衝動,不要偏激,而要保持理智,保持清醒,這樣才能辨別迷惑。

至於為什麼要把【詩經·小雅·我行其野】中『誠不以富,亦只以異』兩句引在這裡,從古至今的注者分歧很大。有人認為是錯簡,應放在【季氏篇】『齊景公有馬千駟』章。有人則從原詩出發,加以引申。原詩描寫的是一個女子被丈夫拋棄,在回娘家路上的思緒。最後四句是『不思舊姻,求爾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異。』翻譯過來就是:不念結髮妻子,卻把新歡找尋。誠非因為她富,恰是你已變心。這是全詩的高潮,表達了她難以平復的傷痛和無人可訴的委屈,恰是一種愛恨交織,愛恨難分的心理。孔子把它引在這裡,是與他所說『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相印證。我贊成後一種解讀。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