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苟苟:如果有用我者,期月期音jī姬月:一周年。期,通『期』,期月即一年而已可可:僅僅可以而還不足的意思也,三年有成。』
譯孔子說:『如果有人用我來治理國家,一年就可以初見成效,三年就會大見成效。』問孔子是在什麼背景下講這番話的?
據【史記】記載,魯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去衛國,當時衛靈公年老,怠於政事,不用孔子。孔子身懷濟世之才,卻又處於亂世之中,各國諸侯熱衷於武力相爭,對孔子所倡導的禮樂仁和之道不予採納,於是他說出了如上的話。
孔子此話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親身經歷的。魯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孔子在魯國任中都宰,卓有政績,治理一年,成為四方學習的榜樣。第二年,即由中都宰升任司空,由司空升任大司寇,代行相事。第三年,即魯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魯國大治。後因墮三都觸犯了執掌魯國大權的三桓的利益,被迫離開魯國,周遊列國。
孔子的話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抱負,也表達了他對理想不能付諸實行的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