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疾疾:憂慮,擔心沒世沒音mò末世:死後而名不稱稱:稱道,稱楊焉!』
問怎樣理解『疾沒世而名不稱』?
答這是孔子勉勵人們要珍惜人生,及時修德行善,建立美名。孔子說:『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論語·裏仁】說明他非常重視君子的名聲,強調君子要以仁道來成就自己的美名。人的一生,不過百年,死後則與草木同朽,唯有名聲可以傳世。所以君子格外重視身後之名,追求在後代中留下自己的記憶,在歷史中實現人生的價值。
孔子告誡君子要重視自己的名聲,具有積極的正面的教育意義。人如果重視了自己的名聲,就會謹言慎行,努力向善,以求留名後世。為什麼君子更重視身後之名呢?謙遜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詮釋:身後的名和生前的名不同。生前的名,只在一時,變幻不定,而且多有虛名;死後則與身同去,不復存在。身後的名,由後世百姓所定,經受歷史考驗,千秋功罪,公正客觀,永留人間;物質生命結束,精神雖久不廢,永垂不朽。這是人生價值的真正所在。
有人說,中國文化缺乏所謂『終極關懷』,這是不對的。中國人所追求的『終極關懷』,不在天國,也不在極樂世界,就在我們所生活的人世間。中國人重在把握今生,認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建功立業、光宗耀祖』,乃是崇高的人生境界;『立德、立功、立言』,乃是人生的『三不朽』;人生的終極價值,乃是青史留名,死後仍然活在後人心中。毛澤東指出:『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自古以來,人終不免一死,但死的要有意義。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留下了這樣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倘若能為國盡忠,死後仍可光照千秋,留名於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