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譯孔子說:『眾人都厭惡他,一定要仔細審察;眾人都喜歡他,也一定要仔細審察。』問爲什麼對『眾惡之』和『眾好之』的人都必須仔細審察?
答『眾惡之』者與『眾好之』者,其人其事必屬非常。在實際生活中,有的人敢於爲大義而冒天下之大不韙,或者爲堅持真理而特立獨行,往往因此而『眾惡之』。有的人善於投其所好、巴結逢迎、沽名釣譽、八面玲瓏,往往因此而『眾好之』。這兩種人的行爲都超乎尋常,因而一定要仔細地考察、辨別。子貢請教老師:如果有一個人,全鄉村的人都喜歡他,怎麼樣?孔子說,這樣的人未必可靠。子貢又問,如果全鄉村的人都厭惡他,怎麼樣?孔子說,這樣的人未必不可靠。『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論語·子路】他認爲,只有全鄉村善良的人都喜歡他,而壞人都厭惡他的人,才是可靠、可用的人。孔子把那種人人都說好的『好好先生』,稱爲『鄉愿』,並斥之爲『德之賤也』【論語·陽貨】
孔子的話啟示我們,在考察和識別人的問題上,不能簡單地以眾人的好惡作爲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