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 简介 目录 A-AA+ 书签 查字

             

16·1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

论语问答录作者:贾陆英发布:贾陆英

2020-11-13 11:56

季氏将伐颛臾颛臾音zhuānyú专鱼:鲁国的附庸国。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有事:指用兵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东蒙,蒙山。主,主持祭礼的人,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周任:人名,上古时期的史官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陈:施展。就:担任。列:职位。止:不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相:辅助矣?且尔言过矣,虎兕音sì四:野牛。另一说是雌的犀牛出于柙音xiá侠:关野兽的木笼,龟玉毁于椟椟:匣子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费:季氏的采邑。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萧墙:古代国君宫室前用以分隔内外的小墙,人臣来见国君,到这里就肃然起敬,所以叫萧墙萧字从肃来。萧墙之内指宫廷之内之内也。”

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要向颛臾用兵了。”
孔子说:“求冉有呀!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那颛臾,从前先王曾经授权它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的国境早在鲁国的疆域之中,是和鲁国同安危、共存亡的臣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冉有说:“季孙大夫要这么干,我们二人本来是不同意的。”
孔子说:“求呀!古代有位史官周任说过,‘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去任职,如果不能胜任,就该辞职。’譬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帮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你做助手呢?你的话是错了。老虎、犀牛从槛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责任呢?”
冉有说:“如今的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氏的私邑费地很近,如果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孔子说:“求呀!君子就讨厌那种不说自己贪得无厌,而另找借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必发愁财富不多,只需发愁财富分配不均;不必发愁民众太少,只需发愁社会秩序不安。如果财富分配均了,就没有贫穷;境内和谐团结,民众就不可能少;社会秩序安定,国家就不会倾覆。果真能做到这些,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的教化来吸引他们。他们已经来了,就要使他们安下心来。如今由子路和求冉有你们二人辅助季氏,远方的民众不归服,却不能招致他们;国家分裂瓦解,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它;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兵力。我恐怕季氏的忧愁并不在颛臾这个地方,而是在‘萧墙之内’的鲁君吧!”

本章所记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政治态度?

这里记载的,是冉有、子路二人担任鲁国大夫季康子家臣时发生的一件事。季康子把持着鲁国的政治,和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知道鲁君想收拾他以收回主权,更担心鲁国的附庸颛臾凭借有利地势起而帮助鲁君。就想先下手为强,准备攻打颛臾。孔子借用“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这个比喻,对冉有、子路非但不去劝阻季康子的不轨行为,反而推脱责任的做法提出了严厉批评。又用“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个比喻,点出了季康子图谋不轨的心思并不在颛臾这个地方,而是在“萧墙之内”的鲁君。这真是一语中的,表明了孔子维护鲁君权威的鲜明态度。

“祸起萧墙”这个成语就出典于此,比喻祸患产生于内部。后世常常用这句话形容某件事情的忧虑不在于外部原因,而在于内部原因。皖南事变之后,毛泽东在《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中说:“如能实行以上十二条,则事态自然平息,我们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必不过为己甚。否则,‘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反动派必然是搬起石头打他们自己的脚,那时我们就爱莫能助了。”《毛泽东选集》第二卷,774页他引用“祸起萧墙”这个典故,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发动皖南事变,他们所忧虑的并不是外来的侵略者,而是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共产党,并且告诫说,如果他们一意孤行,必然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孔子在严厉批评冉有、子路的同时,阐述了怎样的治国理念?

孔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的确是古往今来治国理政的精辟之论,也是对古代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针对春秋末期社会动荡、贫富分化的状况,孔子主张首先应当保持内部的稳定。朱熹对“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孔子认为,不论是治国还是治家,重要的不是忧虑物质的匮乏,而是忧虑物质财富的分配不公;不是忧虑社会的贫穷,而应忧虑社会的不安定;只要分配得公正就没有贫穷,社会和谐了就没有匮乏,国家安定了就不会垮台。

当时的社会,哪个诸侯国政治清明,社会和谐,民众就会往那里去;哪个诸侯国民众多,那里就富足强盛。孔子大力倡导“德政”,希望采用礼、义、仁、和的方式解决问题,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争取民心。他在回答叶公问政时,讲了六个字:“近者说,远者来。”《论语·子路篇》就是说,要使自己国家的民众感到高兴,使其他国家的民众前来投奔。他在这里讲的“既来之,则安之”,与“近者说,远者来”是一脉贯通的。孔子认为,具有亲和力、凝聚力、吸引力的政治,才算是能够强国富民的政治。

孔子的这一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对当代社会也有重要的借鉴启示意义。今天,社会的稳定依然需要不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如果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社会便有可能分崩离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均”字,按照朱熹的诠释,是指“各得其分”,并非绝对的平均主义,这也符合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原则。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