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鄉原鄉原音yuàn願:專指一鄉中那些貌似忠厚,人們都以為是善人,實際上乃是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偽君子,誰也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原,通『願』,本意為樸實善良,加一鄉字,則另有所指,德之賊也『賊』,這裡指破壞者。』
譯孔子說:『一鄉中的那些外表看似忠厚,而內心巧詐的偽君子,真是道德的破壞者呀!』問孔子為什麼痛責鄉愿之敗壞道德?
答鄉愿,看似忠厚,而內心巧詐,卻往往被鄉人所推崇。他們是『色取仁而行違』【論語·顏淵】的偽君子,是八面玲瓏的好好先生,似是而非,善惡不明,極易擾亂人間的正義,破壞道德的標準。
真正的仁者,具有鮮明的是非善惡標準,正如孔子所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鄉愿不講好惡,對一切人都一味討好,都不得罪,這不是仁的要求,恰恰是對仁德的敗壞。鄉愿一團和氣,喪失原則,有害於真正的團結,因為『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
孟子的弟子萬章問老師,孔子為什麼稱鄉愿為德之賊?孟子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解釋,指出鄉愿具有四個特點:其一,『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找不到明顯的缺點。其二,『同乎流俗,合乎污世』——沒有立場,與壞人同流合污。其三,『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具有忠信廉潔的美名,而無其實。其四,『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能討人喜歡,卻不是正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