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 简介 目录 A-AA+ 书签 查字

             

18·2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论语问答录作者:贾陆英发布:贾陆英

2020-11-13 13:53

柳下惠柳下惠:鲁国的贤者为士师士师:掌管贵族狱讼的官员,三黜黜:罢免。人曰:“子未可以去去:离开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担任法官,多次被罢免。有人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他说:“正直地做事待人,到哪里去不会被罢免?不讲原则,左右逢源地做事待人,又何必离开自己的祖国?”

柳下惠不愿“去父母之邦”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柳下惠所处的时代,由于社会风气败坏,正直地做事待人,反而处处受排斥。若想被任用,必须牺牲原则,“枉道而事人”。柳下惠虽然三次被罢免,坚持不肯“枉道事人”,不肯为求官位而放弃原则。但他也不愿离开“父母之邦”,宁肯留在自己的祖国受委屈。

孔子对柳下惠很敬佩,曾为柳下惠鸣不平,他骂鲁国大夫臧文仲是个“窃位者”,做官不管事,明知柳下惠贤良,却不给他官位《论语·卫灵公》。孔子与柳下惠处于同样的社会环境之下,却不肯效法他。在鲁国不被任用,就周游列国,寻找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机会。

历史上,柳下惠也被称为圣人。孟子尊称其为“和圣”,也就是圣人中随和的人。他说:“柳下惠的为人,并不觉得侍奉昏君是耻辱,也不因为官职小而嫌辞。出仕为官时,不隐藏自己的才能,必定要按正道行事。被遗弃不用,也不抱怨,虽然处于困窘之境,也不忧愁。与乡野之人处在一起,也悠然自得而不忍心离去。”

成语“父母之邦”就出典于此,专指自己的乡土和祖国。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