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蓧音diào掉:古代田中除草用的竹器。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分,分辨。丈人說子路四體不勞動,五穀分不清,孰爲夫子?』植其杖而芸芸:鋤草。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爲黍黍:黍子,一年生草本植物。碾成米叫黃米,性黏,可釀酒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譯子路跟隨孔子出遊,落在後面,碰到一位老者,用拐杖挑著除草用的工具。子路問道:『您看見我的老師了嗎?』老者說:『你這個人,四體不勞動,五穀分不清,誰知道你的老師是什麼人?』說罷,把拐杖插在地上,去鋤草。子路拱著手恭敬地站著。老者就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殺雞、做米飯給子路吃,又叫他的兩個兒子出來相見。第二天一早,子路趕上孔子,報告了這件事。孔子說:『是一位隱士。』讓子路趕緊返回去見他以便說明自己的主張。子路到了那裡,老者已出去了。子路就對他的兩個兒子說:『不做官是不義的。長幼之間的禮節,是不可能廢棄的;君臣之間的大義,又怎麼能廢棄呢?如果只想著潔身自好,就會亂了君臣之間根本的倫理關係。君子出來做官,只是爲了實行君臣之義。至於道的行不通,這已經知道了。』問孔門師徒因何不避亂世,執意出仕爲官?
答本章記載了又一位隱士對孔子的不理解,也表達了孔子想和他們交流溝通的願望。
老者對子路說,你們這些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是認爲孔門師徒不愛勞動,只想做官,含有譏諷之意。孔子『使子路反見之』,就是要向這位老者說明自己的主張。子路轉述老師的這段話,明確地闡述了孔門師徒爲什麼不避亂世,堅持要出仕爲官的理由。『不仕無義』,是對隱士們的批評,指出他們只圖潔身自好而退隱,是廢棄了人倫道義。『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從正面闡述了君子從政的目的,是爲了履行自己的社會義務,自己對社會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不能脫離社會隱居,與鳥獸同群。而『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則是孔門師徒對時局的認識,他們之所以這樣到處奔走,不遺餘力地推行仁道,並非不知『道之不行』,而是『知其不可而爲之』【論語·憲問】。
我們從【論語】有關孔子與隱士相遇的多處記載中,既看到了孔子當時不爲人所理解的處境,看到了孔子『人不知而不慍』【論語·學而】的寬廣胸懷,也看到了孔子積極入世,爲推行仁道,建立理想社會不懈努力的執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