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19·12 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論語問答錄作者:賈陸英發布:賈陸英

2020-11-13 14:15

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抑:可是的意思。連詞,表示轉折末:末節小事也。本本:根本。指禮樂文化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倦:誨人不倦的倦。這裡指教誨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誣:欺騙,是說如果不循序漸進,一概以高深的道理教人,就是欺騙學生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子遊說:『子夏的學生,做一些灑水掃地、言語應對、迎來送往的工作,是可以的,可是這些只是末節小事。禮樂的根本之道卻沒有學到,這怎麼行呢?』子夏聽了,說:『咳!言遊說的太過分了!君子的道,哪些應先傳授呢?哪些應後教誨呢?這就好比草木一樣,是要區分為各種類別的。君子的道,怎麼可以欺騙學生呢?能夠有始有終地把本末一以貫之的,大概只有聖人吧!』

怎樣理解子游的話和子夏的話?

子游和子夏,都是孔門十哲,同為文學科。他們所說的話,沒有誰對誰錯,只是角度不同、教學風格不同而已。子游所言,強調學習要抓重點,而重點在本不在末。子夏所言,強調學習要有次序,次序有先有後,要先近而後遠,先淺而後深,先末而後本,區分類別,循循善誘,要有一個『下學而上達』的過程。

我國古代的教育,分為『小學』和『大學』兩個階段。小學階段,先從灑掃應對進退等基本禮儀開始,包括生活的教育,人格的教育,繼而學習文字訓詁。【學而】篇第6章『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講得就是小學階段的教育。大學階段,以詩書禮樂為學習內容,要努力掌握禮樂文章之大道,這也就是【大學】所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我們對於子游的話和子夏的話,要全面把握。教書育人,做學問,求知識,既要注重先後次序,循序漸進,又要注重掌握要領,抓住根本。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