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第一講 大學之道

大學賞析作者:賈陸英發布:賈陸英

2020-11-16 01:22

大學大人之學,即培養人格完美,能修己治人的學問之道道:本義是道路,引申爲規律、原則等,在此指宗旨,在明明德明明德:修明自己光明正大的品德。前一個『明』作動詞,即『修明』,後一個『明』作形容詞,即『光明正大的品德』,在親民親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親,通『新』,革新,棄舊圖新,在止於至善止於至善:達到最完善的境界。止,居住,引申爲到達,達到。至,最
知止而後有定知道要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然後才能志向堅定。止,指『止於至善』的目標,志向。定,堅定;定而後能靜靜:指心能保持寧靜,不受任何干擾;靜而後能安安:安於處境;安而後能慮慮:周祥地思慮;慮而後能得得:收穫。指達到『止於至善』的境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明明德於天下:使天下的人都能夠修明自己光明正大的品德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之和和美美,蒸蒸日上,興旺發達;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正其心:端正自己的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誠其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實無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其知:使自己到達知識的極點;致知在格物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指對天下事物的道理,都能達到了解的地步;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庶人:平民。百姓,壹是一律,都是皆以修身爲本本:根本。其本亂而未治本亂而未治:根本已經錯亂而枝節卻能治好。本,指修身。末,指齊家、治國、平天下者,否矣;其所厚者薄厚者薄:該重視的不重視,而其所薄者厚薄者厚:不該重視的卻加以重視,未之有也沒有這樣的道理。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

大學的宗旨,在於修明自己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要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然後才能志向堅定;志向堅定,然後才能保持寧靜;保持寧靜,然後才能安於處境;安於處境,然後才能思慮周祥;思慮周祥,然後才能獲得『止於至善』的效果。所有的事物都有其根本和未節,所有的事物也都有其終結和開始。明白了這本末終始的先後次序,循序而行,也就接近於『大學之道』了。
古人要想使天下人都能修明自己光明正大的品德,先要治理好自己的邦國;要想治理好自己的邦國,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好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好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到達知識的極點;到達知識極點的途徑在於研究認識萬事萬物。研究認識了萬事萬物,知識便無所不到;知識無所不到,意念便真誠無妄;意念真誠無妄,心思便會端正;心思端正,自身的品性也就修養好了;品性修養好了,家庭和家族也就管理好了;家庭和家族管理好了,邦國也就治理好了;邦國治理好了,天下也就太平了。
從天子以至於平民,一律都要以修身作爲根本。如果不修身而亂了根本,卻想把屬於末節的齊家、治國、平天下做好,這是辦不到的;輕視修身這個首要任務,而本末倒置地去做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事情,想要做好也是不可能的。
本章是【大學】全篇的總綱,開門見山,確立了儒學『三綱八目』的追求。朱熹以爲是孔子之言,故尊之爲經,其餘各章爲傳。
所謂三綱領,是指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它既是【大學】的綱領旨趣,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所謂八條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既是爲達到三綱領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爲我們所展示的人生進修階梯。儒家的全部學說,實際上都是循著這三綱八目而展開的。
三綱領不是平列的,而是層層遞進的。
——『明明德』,就是要使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發揚光大起來,這是儒家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的根本要求。
——『親民』,就是要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強調只有不斷革新,永不停滯地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才能使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得以弘揚。
——『止於至善』,就是要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告訴人們要明確自己的目標是什麼。
三綱領依次展開之後,緊接著用一連串的邏輯推理,論述了『知止』,也就是明確目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在思想道德修養上,雖然不同的身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但殊途而同歸,最終的目標應是『止於至善』。不知其所止,就會成爲隨波逐流的過客,碌碌無爲,虛度此生。
一個人,只有經過大學之道的教育,才能達到三綱領的要求,而八條目就是具體途徑和方法,它爲我們展示了一條人生進修的階梯。循著三綱八目所指示的方向和路徑不斷前行,就可以登堂入室,領略儒學經典的要義。
八條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連結前四目與後三目的中間環節。前四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是實現內聖的途徑;後三目即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修身的功用,是實現外王的目標。儒家『內聖外王』的思想,在此顯現無遺,兩千多年來,它已經成爲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所追求的人生道路,至今仍然深深影響著我們。
2014年5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引用【大學】的三綱領,深刻論述了核心價值觀對於個人、民族、國家的重要性。他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對此,我們要認真領悟,把它貫徹落實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