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格物致知
大學賞析作者:賈陸英發佈:賈陸英
2020-11-16 01:26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即物:接觸事物而窮窮:窮究,徹底研究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未窮:未窮盡,未徹底,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始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益:更加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
譯說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是指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靈都具有認識能力,而天下萬事萬物都總有一定的原理,只不過因為這些原理還沒有被徹底認識,所以使知識顯得很有局限。因此,【大學】一開始就教學習者接觸天下萬事萬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進一步探究,以徹底認識萬事萬物的原理。經過長期用功,總有一天會豁然貫通,到那時,萬事萬物的裏外巨細都被認識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內心的一切認識能力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再也沒有蔽塞。這就叫萬事萬物被認識、研究了,這就叫知識達到極點了。析從本章開始,【大學】對『八條目』逐條進行釋義。朱熹認為,『八條目』應當各有一個『傳』,而原文中唯獨本章沒有,便根據上下文的關係,補充了上面這段文字,專釋『格物致知』之義。
修身要從格物致知開始。何為格物?【大學】沒有說明,朱熹的【補傳】把『格物』釋為『即物』,也就是接觸事物,把『致知』釋為『窮其理』,也就是窮究事物之理。據此,格物致知就有了『通過對萬事萬物的接觸、研究而獲得知識』的含義。在中國古代哲學中,『知』與認識相對應,『行』與實踐相對應,『行先知後』的觀點把『行』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但古代哲學所說的『行』,主要是指道德倫理行為。朱熹對『格物致知』的釋義,在古代哲學認識論的發展史上,向實踐的觀點邁進了一步。
明清之際實學思潮的代表人物顏元,在認識論上提倡『習行』,明確地把『格物致知』的『格』字解釋為『手格猛獸』之格,並說『格物』就是『親下手』,就是『犯手實做其事』【言行錄】。這說明,他已經看到了實踐在認識過程中的重要性,認為用手實際去做那件事,才是『致知』、也就是獲得對於外部世界認識的首要條件。
毛澤東在【實踐論】中講到人們如何獲取知識時說:『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在這裏,他用淺顯易懂的話語,對『格物致知』這一認識途徑作了說明。【實踐論】用中國哲學的『知行』範疇,把馬克思主義關於認識和實踐相統一的理論概括為『知行統一觀』,並且突出強調了實踐行在認識知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說:『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273頁
回顧中國哲學發展史,可以說,朱熹對『格物致知』的釋義,在把我們引向萬事萬物,引向實踐,引向『實踐是認識的唯一源泉』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上,發揮了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