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講 齊家治國
大學賞析作者:賈陸英發佈:賈陸英
2020-11-16 01:33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通『悌』,音tì,指敬愛兄長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使眾:使役民眾也。
【康誥】【尚書·周書】中的一篇曰:『如保赤子原文「若保赤子。」意思是保護平民如同母親養護嬰兒一樣。赤子,嬰兒。』心誠求之,雖不中中:音zhòng,符合,此指如保赤子,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指國君貪戾貪戾:貪婪暴虐。戾,音lì,暴惡,一國作亂;其機機:本指弩箭上的發動機關,引申指事物發生變化的關鍵如此。此謂一言僨事僨事:敗壞事情。僨,音fèn,敗壞,一人定國。
堯、舜帥帥:通『率』,領導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有:指有善行諸諸:『之於』的合音己,而後求諸人;無指無惡行諸己,而後非非:責備,指責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自身不具備恕道。藏,懷藏。引申為具有。恕,即恕道,而能喻喻:曉喻,教導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
【詩】【詩經·周南·桃夭】云:『桃之夭夭夭夭:音yāoyāo,鮮嫩,美麗,其葉蓁蓁蓁蓁:音zhēnzhēn,茂盛的樣子。之子這位女子於歸於歸:指女子出嫁,宜和睦,親善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詩經·小雅·蓼蕭】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詩經·曹風·鳲鳩】云:『其儀儀:儀容舉止不忒忒:音tè,差錯,正匡正是四國四國:四方之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足法:足以使人效法。法,效法,榜樣,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譯之所以說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別人,是沒有的事。所以,君子在家裏就可以受到治國理政方面的教育:對父母的孝順,可以用於侍奉君主;對兄長的恭敬,可以用於侍奉官長;對子女的慈愛,可以用於使役民眾。
【康浩】說:『愛護百姓如同愛護嬰兒一樣。』內心真誠地去追求,即使不能夠完全符合,也不會相差太遠。沒有人先學會養孩子,再去嫁人的啊!
國君一家能夠做到仁愛,全國民眾也會興起仁愛之風;國君一家能夠做到禮讓,全國民眾也會興起禮讓之風;國君一人貪婪暴戾,整個國家就會發生動亂。其中的關鍵就是這樣。這就叫做一句話能夠敗壞大事,一個人也可以安定國家。
堯、舜用仁愛領導天下,民眾就跟着仁愛;桀、紂用暴虐領導天下,民眾就跟着暴虐。為政者頒佈的政令,與他的實際做法相反,民眾就不會服從。所以,君子自己有善行,然後才可以要求別人行善;自己沒有過錯,然後才可以指責別人的過錯。自己本身不能心懷恕道,而能曉喻別人聽從,那是沒有的事。所以,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詩經】說:『桃花那樣的嬌嫩鮮美,枝葉那樣的美麗茂密。這位女子出嫁了,一定能和家人和睦相處。』能夠和家人和睦相處,然後才可以教化國人。【詩經】說:『和兄弟和睦相處。』能夠和兄弟和睦相處,然後才可以教化國人。【詩經】說:『自己的儀容舉止沒有差錯,然後才能匡正四方的國家。』自己在為人父、為人子,為人兄、為人弟時都足以成為別人的榜樣,然後民眾才會效法他。這就是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析本章對『八條目』中的『齊家』進行釋義,闡釋為什麼治國必先齊其家。主要講了三方面的理由:
第一,家庭基本倫理『孝、悌、慈』,可用以教化國人,推移到國家治理上來。【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上】中國人歷來有着深厚的家國情懷,深知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國與家、社會與個人密不可分的道理。為什麼治國要先從齊家做起呢?因為能齊家才能成就教化於國人,而齊家的關鍵是遵循家庭倫理,以孝事親,以悌事兄,以慈撫幼。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一個人,如果能夠在家裏受到『孝、悌、慈』等良好的教育,走向社會以後,就可以運用到治國理政上來。『孝者,所以事君也;弟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講得就是這個道理。三者之中,作者對『慈者,所以使眾也』尤其看重,引述【康誥】中『如保赤子』,也就是『愛護百姓如同愛護嬰兒一樣』的教誨加以發揮,強調只要『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這就是說,只要內心真誠地去追求這個境界,即使不能夠完全符合,也不會相差太遠。果能如此,何愁國之不治?
第二,國君的家庭和家族,對於整個國家影響力巨大。『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國君不僅是家人最直接的榜樣,同時也是廣大民眾的表率。作者列舉聖君堯、舜和暴君桀、紂施政的例子,說明國君興仁愛,民眾也會隨之仁愛;國君興貪暴,民眾也會隨之貪暴。在傳統社會,國家治亂的關鍵,往往繫於國君一人的言行舉止。當今時代,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國君不存在了,但是,國家治亂的關鍵,仍然繫於最高決策層。我們講從嚴治黨,講端正黨風,講反腐倡廉,強調要抓住『關鍵的少數』,原因就在於此。本文所說『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為政者必先正己而後正人,【大學】指出的這個道理是古今貫通的,並不會因為社會的變遷而失去光彩。
第三,引用【詩經】的三句話,進一步深化『治國在齊其家』的道理。第一句,『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描述一位在娘家受到良好教育,品貌雙全的女子,出嫁以後能和家人和睦相處。作者認為,這就可以成為國人效仿的榜樣。第二句,『宜兄宜弟』,意思是說,同姓和異姓的諸侯,都要像兄弟一樣和好,國運才能長遠。第三句,『其儀不忒,正是四國』,意思是說,國君自己的儀容舉止沒有差錯,然後才能匡正四方的國家。作者以此得出的結論是,只有自己在為人父、為人子,為人兄、為人弟時都足以成為別人的榜樣,然後民眾才會效法他。這就是『治國在齊其家』的道理。【禮記·經解】說:『溫柔敦厚,【詩】教也。』人們反覆吟誦這些詩句,就會對齊家治國的意義有更加深刻的體悟。
梁啓超在【呵旁觀者文】中說:『知責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責任者,大丈夫之終也。』責任和擔當,乃是家國情懷的精髓所在。身為中國人,我們要兼顧小家與大家,把對家的情意深凝在對他人的大愛、對國家的擔當上;把個人價值寄托在對國家和人民的大愛與奮鬥中。這樣,才能實現自己人生出彩的美好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