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第十講 君子依乎中庸

中庸賞析作者:賈陸英發布:賈陸英

2020-11-16 12:04

子曰:『素隱行怪尋找隱僻之理,過爲詭異之行。素:據【漢書】,應爲『索』。隱:隱僻。怪:怪異,後世有述述:記述焉,吾弗爲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已:止,停止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遁世:獨自隱居,避開俗世。遁,音Dùn,隱不見知見知:被人知道。見,被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孔子說:『尋找隱僻的歪道理,專做怪誕的詭異事,以此來欺世盜名,後世也許會有人爲他記述立傳,我是絕不會這樣做的。有些品德不錯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廢,不能堅持下去,我是絕不會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隱居避世,不被人知道也不後悔,這隻有聖人才能做得到。』
第十一章,是作者引用孔子論中庸言論的最後一章。在這一章中,孔子表明了自己終生堅守中庸之道的意志和決心。
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爲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素隱行怪』的『素』字,據【漢書】應爲『索』字,是尋求、尋找的意思。『隱』字,指隱僻的道理。『怪』字,指詭異的行爲。『後世有述』的『述』字,指記述他,爲他立傳。『吾弗能已矣』的『已』字,是停止的意思。『遁世』,指獨自隱居,避開俗世。『不見知』的『見』字,與『被』字同義,『不見知』就是不被人知道。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尋找隱僻的歪道理,專做怪誕的詭異事,以此來欺世盜名,後世也許會有人爲他記述立傳,我是絕不會這樣做的。有些品德不錯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廢,不能堅持下去,我是絕不會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隱居避世,不被人知道也不後悔,這隻有聖人才能做得到。』
孔子在這裡列舉了三類人,並表明自己的態度。
第一類,以尋求隱僻之理,好爲詭異之行來吸引眼球,欺世盜名的人。這樣的人,後世很可能會有人記述他,爲他立傳。但是,正如朱熹所說,他們是『知之過而不擇乎善,行之過而不用其中,不當強而強者』,這種自以爲聰明,鑽牛角尖,走極端的行爲,與中庸之道背道而馳,孔子自然是不會這樣做的。
第二類,選擇了中庸之道,而又半途而廢的人。這樣的人,就是孔子指出的那種『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的人。他們雖然有學做君子的願望,也找到了正確的道路,但是走到半路又停止了下來。正如朱熹所說,他們是『知雖足以及之,而行有不逮,當強而不強者』,因此,他們的所作所爲也是不足取的。
第三類,依乎中庸,默默無聞也不後悔的人。這樣的人,既有擇善而從的見識,又有不圖名利的涵養,還有正道直行,勇往直前的膽魄,正是中庸之德的體現,因而受到孔子的高度讚賞,稱『唯聖者能之』。
【中庸】全篇的內容可以分爲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其後的十章,到今天就講完了。這部分特意引用了孔子對舜、顏回、子路的評價:對舜的評價,突出了一個『知』字;對顏回的評價,突出了一個『仁』字;對子路的評價,突出了一個『勇』字。知、仁、勇三者兼備,是君子修道的努力方向,也是成就中庸之德的必備要件,三者廢其一,則無以成就君子之道。這一點,在其後的第二十章中,將有專門論述。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