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講 道不遠人
中庸賞析作者:賈陸英發佈:賈陸英
2020-11-16 12:05
子日:『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詩經·豳風·伐柯】云:「伐柯伐柯:砍削斧柄。柯,斧柄伐柯,其則則:法則,這裏指斧柄的式樣不遠。」執柯以伐柯,睨睨:音nì,斜視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違道違道:離道。違,離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庸:平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胡:何、怎麼不慥慥慥慥:音zàozào,忠厚誠實的樣子爾?』
譯孔子說:『中庸之道不遠離人事。人實行道而好高騖遠,遠離於人,那就不能算是實行中庸之道了。【詩經】說:「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樣就在眼前。」握着斧柄砍削斧柄,斜着眼睛去看,還以為標準在遠處呢。所以,君子治理人,總是遵循『道不遠人』的法則,針對不同人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辦法,教導他依據人所能知能行的道去做,只要他改正錯誤就行。
『忠和恕離道並不遠。加在自己身上而不願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給別人。
『君子的道有四項,我孔丘連一項也沒能做到:作為一個兒子應該對父親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作為一個臣民應該對君王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作為一個弟弟應該對哥哥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作為一個朋友應該先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實踐,平常的言談儘量謹慎。德行的實踐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勵自己努力;言談卻不敢放肆而無所顧忌。說話符合自己的行為,行為符合自己說過的話。君子怎麼能不忠厚誠實呢?』析【中庸】第二部分,都是圍繞『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這一中心內容展開的。
第十二章,從『君子之道費而隱』,也就是中庸之道既廣大,又精微的角度,論述道不可須臾離開的原因。
第十三章,指明中庸之道就在百姓日用之中,為道不可遠離人事,而忠恕就是實現道的具體方法和途徑。全文分為三段:
第一段,總論『道不遠人』。子日:『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為什麼說『道不遠人』呢?【中庸】開篇就指出:『率性之謂道』,循着本性行事就叫做『道』。而人的本性是人所固有的,所以說,中庸之道不遠離人事。所謂『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就是說,人在實行道時如果好高騖遠,遠離於人,那就不能算是實行道了。事實上,總有人以為日常生活之道太淺近,不值得去做,反而去做那些高遠難行之事,那就脫離了人倫本分,違背了中庸之道。作者引用【詩經·豳音bīn風·伐柯】中『伐柯伐柯,其則不遠』的詩句,來比喻『道不遠人』。『柯』,是斧柄,『伐柯』,就是用斧頭砍削樹木做斧柄。『則』,是法則,這裏指斧柄的式樣。詩的大意是,『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樣就在眼前。』『執柯以伐柯,睨音nì而視之,猶以為遠。』『睨』,是斜視的意思。那些好高騖遠的人,就好比握着斧柄砍削新的斧柄,樣式就在手中的斧柄中,卻不正眼去看,反而斜着眼睛去看,還以為標準在遠處呢。『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講的是治人的要領。朱熹注釋說:『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其人能改,即止不治。』這就是說,君子治理人,總是遵循『道不遠人』的法則,針對不同人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辦法,教導他依據人所能知能行的道去做,只要他改正錯誤就行。
第二段,指明忠恕是實現道的具體方法和途徑。『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違』,指相離。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能做到忠恕便與中庸之道相離不遠了。加在自己身上而不願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給別人。』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忠和恕,都體現了推己及人的精神,核心是為人處事心裏要想到別人,不要只想到自己。這是人人能知能行的最淺顯的道理,是儒家待人的根本精神,也是實行孔子仁學思想的出發點。
第三段,孔子的自責與自勉。『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音zàozào爾?』『庸』,指平常。『胡』,相當於『何』、『怎麼』。『慥慥』,是忠厚誠實的樣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君子的道有四項,我孔丘連一項也沒能做到:作為兒子應該對父親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作為臣民應該對君王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作為弟弟應該對哥哥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作為朋友應該先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實踐,平常的言談儘量謹慎。德行的實踐有不足之處,不敢不勉勵自己努力;言談卻不敢放肆而無所顧忌。說話符合自己的行為,行為符合自己說過的話。君子怎麼能不忠厚誠實呢?』
孔子反省自己的四件事,即子事父、臣事君、弟事兄以及朋友相交,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倫理,看似平常,實則不然。這種人倫道德的責任,是永無止境的,即使盡心盡力去做,也很難做到完美無缺。孔子的反思,既是自己內心的感受,也是勉勵自己要盡力而為。雖然是平常的道德,也必須認真踐行;雖然是平常的言語,也必須格外謹慎。『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強調的依然是言行一致的態度、實事求是的作風。做人要忠厚誠實,凡事不走偏鋒,不走極端,這就是『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