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六講 大哉聖人之道
中庸賞析作者:賈陸英發布:賈陸英
2020-11-16 12:50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洋洋:盛大,浩翰無邊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優優:充足有餘大哉!禮儀禮儀:古代禮節的主要規則,又稱經禮三百,威儀威儀:古代典禮中的動作規範及待人接物的禮節,又稱曲禮三千。待其人其人:指聖人而後行。
故曰苟不至德苟不至德:如果沒有極高的德行。苟,如果,至道不凝凝:凝聚,引申為成功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問學:詢問,學習,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倍:通』背』,背棄,背叛。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容:容身,指保全自己。【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引自【詩經·大雅·烝民】,哲,智慧,指通達事理其此之謂與?
譯偉大啊,聖人的道!浩瀚無邊,生養萬物,與天一樣崇高。充足有餘,禮儀三百條,威儀三千條。這些都有侍於聖人來實行。
所以說,如果沒有極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極高的道。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養而追求知識學問;達到廣博境界而又鑽研精微之處;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溫習已有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知識;誠心誠意地崇奉禮節。
所以身居高位不驕傲,身居低位不自棄,國家政治清明時,他的言論足以振興國家;國家政治黑暗時,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詩經】說:『既明智又通達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吧?析【中庸】第二十七章,講學習聖人之道,進德修業的途徑和方法。全文可分為三段:
第一段,對聖人之道的讚美。『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這裡的『洋洋』,指盛大,浩翰無邊。『優優』,指充足有餘。『禮儀』,指古代禮節的主要規則,又稱經禮。『威儀』,指古代典禮中的動作規範及待人接物的禮節,又稱曲禮。『其人』,指聖人。意思是說:『偉大啊,聖人的道!浩瀚無邊,生養萬物,與天一樣崇高。充足有餘,禮儀三百條,威儀三千條。這些都有侍於聖人來實行。』在這裡,作者指出了聖人之道的兩方面特徵:它既可『發育萬物,峻極於天』,是至大而無外的;又可滲透、深入、貫穿於『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之中,因而又是至小而無內的。這兩方面的功用,都有侍於聖人來實行。
第二段,指出修養德行以適應聖人之道的必要性和基本途徑,這是本章的重點。作者首先強調了加強自身修養的必要性:『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這裡的『凝』字,指凝聚,引申為成功。意思是說:『如果沒有極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就極高的道。』正因為如此,作者用五句話指明了君子修養德行的途徑和方法:『故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意思是說:『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養而追求知識學問;達到廣博境界而又鑽研精微之處;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溫習已有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知識;誠心誠意地崇奉禮節。』朱熹認為,這五句話,『大小相資,首尾相應』,是『聖賢所示入德之方』,也就是聖賢所告訴我們的進德修業的途徑和方法,因此,要盡心盡意地研習。五句話中,『尊德性而道問學』最為要緊,『尊德性』,才能存心而極盡全面地把握道體的廣大;『道問學』,才能致知而極盡深入地體悟道體的精微。『尊德性』,也就是『德育』的問題;『道問學』,也就是『智育』的問題。此二者,用朱熹的話說,乃是『修德凝道之大端也。』時至今日,德育和智育相結合,依然是我們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
第三段,指出君子實行聖人之道應秉持的原則。『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這裡的『倍』字,在古代與背對背的『背』字通用,指背棄,背叛。『容』字,原意是容身,這裡指保全自己。這句話包含兩層意思:其一是說:『身居高位不驕傲,身居低位不自棄。』其二是說:『國家政治清明時,他的言論足以振興國家;國家政治黑暗時,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接下來,作者引用了【詩經·大雅·烝民】中的詩句:『既明且哲,以保其身。』這裡的『哲』字,指智慧,引申為通達事理。詩的大意是:『既明智又通達事理,可以保全自身。』最後一句『其此之謂與?』是一個反問句,意思是說:『大概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吧?』反問句,是一種重要的修辭手法,其特點是用疑問的句式,表達肯定的觀點。作者以反問的句式結束全文,目的是強調上文提出的兩條原則,都是指君子實行聖人之道,要學會明哲保身,進退自如。這種反問的形式,比一般的陳述句語氣更加強烈,更能引起人們的深入思考。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是對於複雜而嚴峻的政治現實的一種處置,一種適應。在【論語·泰伯篇】中,孔子要求弟子們要『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孟子在【盡心上】中也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中庸】的觀點,與此一脈相承。君子實行聖人之道,任重而道遠,必須針對不同情況作不同處置。明哲保身,進退自如,是為了保全自己以完成重任。這與那種苟且偷生的行為,是毫不相干的。
孔子還說過:『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當需要獻出生命來捍衛仁愛之道的時候,有志之士決不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損害仁義的事情,而是寧可犧牲自己也要恪守仁義的原則。
對於以上各種情況的處置,要融會貫通,全面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