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6 15:25
【孝經】是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著作,儒家十三經之一。【孝經】的作者是誰,歷來說法不一。【四庫全書總目】認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孔子以為曾參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他認為,【孝經】的作者是曾參。
曾參,是春秋末期魯國人,比孔子小46歲,是孔門72賢人之一,儒學傳承中的重要人物。曾參少年時母親去世,繼母對他十分苛刻,百般虐待。他無奈之下,到衛國做苦力謀生。得知父親去世後趕回魯國,對上了年紀的繼母以德報怨,十分孝敬,這使他孝名遠揚。齊國曾用厚禮相聘,封他為上卿大夫,但他為了不使年邁的繼母受到冷落,沒有到齊國任職,此後也一直沒有出仕為官。孔子對曾參有『參也魯』【論語·先進】的評語,他個性遲鈍,但剛毅木訥,謙虛好學,大智若愚,志存高遠,對孔學精義有深刻的理解,留下了許多影響深遠的名言。如『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等等。相傳,【孝經】和【大學】都是曾參所著,他是孔子嫡孫子思的老師,被視為思子思孟孟子學派的創始人,稱為『宗聖』。
中華孝道源遠流長,舜『以孝治天下』,成為後世效法的典範。【孝經】在歷史上被視為『孔子述作,垂範將來』的經典,它以孔子和弟子曾參談話的形式,集中闡述了儒家關於孝的理論,對傳播和維護社會倫理、社會秩序起了很大作用。歷代王朝無不標榜『以孝治天下』,現在流行的【孝經】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親自作注,宋代儒者邢昺bǐng註疏的,全書共18章,依其內容,大致可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第1章,是全篇的宗旨所在,集中概述孝道的義理。
第二部分包括2——6章,分別對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的孝道進行闡述。
第三部分包括7——11章,主要論述孝道與治國的關係,強調孝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包括12——14章,是對第1章中關於『要道』、『至德』、『揚名』三個基本概念的引申和發揮。
第五部分包括15——18章,分別就『諫諍』、『感應』、『事君』、『喪親』作進一步闡述,是對前三部分內容的發揮和補充。
【孝經】全篇兩千餘字,是儒家經典中最短的一篇。但內容豐富,思想深刻,對於中華孝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重大影響。孝文化是儒家倫理思想的集中體現,它根源於人類純真的親親之情,生長於中國特有的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族、家族社會之中,對於維護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長達兩千多年的傳統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宋、明、清三個朝代,統治者在推行孝道的過程中,逐漸走向極端化、專制化、愚昧化。事物發展到極點,就必然要向反面轉化。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進入有史以來第二次大變革時期,尤其是五四運動前後,一批思想家對傳統家族制度和孝道進行了猛烈的否定性的批判,而另一批思想家則致力於重建和弘揚孝文化。如何評價和對待【孝經】以及孝文化,成為近百年來爭論的焦點之一。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着『國學熱』的持續升溫,【孝經】以及孝文化在塑造中華傳統美德中的重要意義和價值被重新認識。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家教、家風的重要性。十八大閉幕之後一個月,2012年12月28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30次會議修訂,習近平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公布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孝老愛親的優良傳統。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習近平同志指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家和萬事興、天倫之樂、尊老愛幼、賢妻良母、相夫教子、勤儉持家等,都體現了中國人的這種觀念。』『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再一次指出,要『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於祖國、忠於人民。』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國上下深入學習和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的時候,我們重讀【孝經】這部經典,無疑會有許多新的認識和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