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第一讲 开宗明义章

孝经赏析作者:贾陆英发布:贾陆英

2020-11-16 15:33

仲尼居仲尼居:仲尼,孔子的字。居,闲坐,曾子侍曾子侍:曾子,名参,字子舆。侍,卑者侍奉在尊者之侧。侍有坐有立,此处当为侍坐在侧。邢《疏》中说:“夫子以六经设教,随事表名,虽道由孝生,而孝纲未举,将欲开明其道,垂之来裔。以曾参之孝,先有重名,乃假因闲居,为之陈说。自标己字,称仲尼居,呼参为子,称曾子侍,建此两句,以起师资问答之体,似若别有承受而记录之。”。子子:本为古代男子的通用美称曰:“先王有至德要道先王有至德要道:先王,指古代的圣德之王,如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至德,最美好、最高尚的德行,即指下文之孝行。要道,最重要的道理,以顺天下顺:顺从,使天下人心顺服,民用和睦民用和睦:用,因而,由此。和睦,和,协调、融洽;睦,相亲,上下上下:指各种人之间。古代为等级社会,人与人之间有上下尊卑的等级区分无怨。汝汝:你。此处指曾参知之乎?”曾子避席避席:离席而立。曾参本侍坐于侧,因孔子问话,曾参为表示对老师的恭敬,因而起身离开坐席,站立回答曰:“参不敏不敏:敏,聪明、睿达、有智慧。不敏,为曾参自谦之词,犹言愚钝、鲁钝,何足以知之何足以知之:足,够得上、配得上。此处为曾参自谦之词。邢《疏》言:“又假言,参闻夫子之说,乃避所居之席,起而对曰:‘参性不聪敏,何足以知先王之至德要道之言义?’”?”子曰:“夫夫:发语词孝,德之本也德之本也:本,根本。邢《疏》言:“此依郑注,引其圣治章文也。言孝行最大,故为德之本也。德则至德也。”邢《疏》云:“《正义》曰:云‘孝者,德之至,道之要也’,依王肃义,德以孝而至,道以孝而要,是道德不离于孝。殷仲文曰:穷理之至,以一管众为要。”,教之所由生也教之所由生也:教,指教化。邢《疏》言:“《正义》曰:此依韦注也。案《礼记·祭义》称曾子云‘众之本教曰孝’,《尚书》‘敬敷五教’,解者谓教父以义,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弟以恭,教子以孝。举此,则其余顺人之教,皆可知也。”。复坐复坐:复,重新。因曾参回答问话后仍然站立着,故让其重新坐下,吾语汝。身体发肤身体发肤:身,头颈胸腹。体,四肢。发,身上的毛发。肤,皮肤,受之父母受之父母:受,接受。指子女的肉体是父母给予的,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立身行道:立,树立、成就。立身,树立自身于天地之间,指有崇高的道德修养,成就功名与事业。行道,实行天下的大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终:最后,老年时,或言指孝道的终极阶段、最高要求于立身。《大雅大雅:下引诗句《诗经·大雅·文王》。《文王》为大雅中的一首诗歌》云:‘无念尔祖无念尔祖:无,发声词,无义。念,想念。尔祖,你的先祖,聿修厥德聿修厥德:聿,语助词。厥,代词,其,指文王。’”

《孝经》第1章,定名为“开宗明义”,开门见山地指明了《孝经》的宗旨和孝道的义理,是《孝经》的纲领,成为历代孝治的法则和政教的规范。
《孝经》开篇的第一句话是,仲尼居,曾子侍。仲尼,是孔子的字,“居”,就是闲居。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曾参。“侍”,指曾参侍坐于孔子之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短短六个字,交待了孔子述作《孝经》的地点、人物和场景,引出了下文中师生问答的体例。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这里的“先王”,指先代的圣帝明王。“至德”,指至美之德。“要道”,指要约之道。“避席”,就是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古礼说:“师有问,避席起答。”这里描述的,正是师生之间的礼仪。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先代的圣帝明王有最崇高的品德和最要约的治世之道,可以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什么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明,哪里会知道呢?”意思是请老师来教诲。
孔子紧接着指明了“至德要道”的本源。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意思是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的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下面,就是孔子告诉曾参的孝道大纲,包括三个要点:

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说:“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论语·泰伯篇》第3章记载,曾子病重,把弟子们召集起来说:“启予足,启予手。”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可有刑戮毁伤。《诗经》上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今以后,我知道可以免于刑戮毁伤了。弟子们!”曾子受孔子真传而著《孝经》,他临终前对弟子们所说的话,是他一生为人忠信而谨慎,“日三省乎吾身”,小心戒惧地做人做事的写照。《论语·里仁篇》第11章记述孔子的话说:“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注重的是道义和自身品德的修养,因而心里总是装着德行,装着法度,只怕自己违反德性,触犯法律。小人注重的是眼前的实际利益,因而心里时常惦记着田地、房屋、金钱之类。《论语·公冶长篇》第2章记述孔子的话说:南容这个人,“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南容能做到“国家有道时,他不会被废弃不用;国家无道时,他也能善于自处,免受刑戮,免遭杀身之祸。所以孔子很欣赏他,把自己的亲侄女嫁给他。这几处记载告诉我们,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主要指的是“刑戮”所造成的毁伤。“刑戮”,是汉语中的一个词汇,含义是受刑罚或被处死。曾子在病危时告知弟子们,自己平日里小心戒惧,总怕有失检点,触犯法律,受刑戮毁伤。如今,自己将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所以庆幸自己可以免于刑戮毁伤了。因为在君子看来,刑戮毁伤对于自己,是莫大的羞辱;对于父母,是莫大的不孝。曾子临终前提醒弟子们要记住他的话,正是表达了对孝道的坚守。

二,“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意思是说,“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立身”,就是要立于礼,站得住,不为外界各种利益和欲望所动摇。所谓“行道”,就是一切行为都遵循仁义道德,不违规,不逾矩。一个人,只有立于礼,行于道,才能有所建树,扬名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受到世人的尊敬。由此可见,建功立业,光宗耀祖,才是孝道的最终体现。

三,“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意思是说,“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这也就是说,侍奉父母,是一个人尽孝最基本的体现;为君王效力,是一个人移孝作忠最重要的体现;立身行道,建功立业,是一个人坚守孝道的终极目标。
本章的最后一句,是孔子引用《诗经·大雅·文王》中的诗句:“《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jué德。’”这是诗经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诗的大意是,你能不思念你的先祖文王吗?那就要修持好自己的德行,以继承和弘扬先王的美德。孔子引这句诗,是为了说明孝道的文化渊源,也是要告诉人们,孝道所坚守的,正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立身行道,建功立业,光宗耀祖思想;孝的精神不仅体现在孝敬父母上,而且体现在以孝治国平天下之中,这是更为重要、更为远大的目标。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