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第四講 卿大夫章

孝經賞析作者:賈陸英發布:賈陸英

2020-11-16 15:35

非先王之法服先王之法服:先王制定的各種等級的人的規定服飾,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法言:合乎禮法的言語,即【詩】【書】等中的言論,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德行:合乎禮樂的道德行爲,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擇言:擇通『殬』〔dù〕,敗壞,敗言或不合法度的議論,身無擇行擇行:敗壞的德行或不合法度的行爲。言滿天下無口過言滿天下無口過:言滿天下,言語傳遍天下。口過,口中有失,行滿天下無怨惡怨惡:怨恨厭惡。三者三者:指上文之合於先王的服飾、言語和德行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宗廟:古代祭祀先人的場所。蓋卿大夫之孝也。【詩】云詩:下引詩句,見【詩經·大雅·烝民】:『夙夜匪懈夙夜匪懈:夙,早晨。夜,晚間。匪,同『非』,不。懈,怠惰、鬆懈,以事一人。』

【孝經】第4章,講卿大夫的孝道。卿大夫是輔佐天子或諸侯的官員,事君從政,承上啟下,擔負著決策和行政的重要職責。遵守禮法,示範民眾,模範地實施領導,是卿大夫盡孝之道。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
孔子這段話包含三層意思:第一,『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強調卿大夫在服飾、言語、行動上必須合於先王之法。所謂『先王之法服』,是指先代聖明君王依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不同身份、地位所制的五類服飾,尊卑有別,等差分明。卿大夫爲官從政,服飾是其身份、地位的標識,必須合乎禮度。若服飾超過規制,就是僣越於上;若服飾過於儉固,就是逼迫於下。只有合乎禮度,才能既不僣上,又不逼下。所謂『先王之法言』,是指先王所定的禮法之言。所謂『先王之德行』,是指先王所傳下來的道德之行。如果卿大夫的言論違背『先王之法言』,行動違背『先王之德行』,也就背離了孝道。因此,『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第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指出言語和行動對卿大夫爲官從政尤其重要,一言一行都須遵從禮法和道德,不能有別的選擇。不合乎禮法的話堅決不說,不合乎道德的事堅決不做。開口說話沒有違背禮法的地方,躬身行事沒有違背道德的地方。這樣,所說的話即使傳遍天下也不會有過失,所做的事即使傳遍天下也不會遭到怨恨和厭惡。
第三,『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指明卿大夫遵守禮法的利害。所謂『三者備矣』,是指卿大夫在法服、法言、德行三個方面,都做到遵從先王的禮法準則。而在服、言、行三者之中,服飾穿在身外,是外表可見之物,故而孔子只講了一句警戒的話。而言與行則不然,卿大夫的一言一行,都出乎已而加乎人,發乎邇而見乎遠。如果其言語、行動不善,惡劣的影響就會傳遍千里之外,從而招致恥辱,累及父母親友。這是君子所最應當謹慎的。正因爲如此,孔子在第一章中,講『身體髮膚不敢毀傷』,乃是『孝之始』;講『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乃是『孝之終』。在本章中,孔子則只用一句話講法服,而用三句話反覆強調言行,足見『立身行道』之不易。『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是強調只有服飾、語言、行爲,這三點都能遵守禮法,然後才能守住祭祀先祖的宗廟,光宗耀祖。
孔子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不是先代聖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禮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聖明君王所說的合乎禮法的言語,不敢說;不是先代聖明君王實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爲,不敢去做。所以不合乎禮法的話不說,不合乎禮法道德的行爲不做;開口說話不需選擇就能合乎禮法,自己的行爲不必著意考慮也不會越軌。於是所說的話即便天下皆知也不會有過失之處,所做的事傳遍天下也不會遇到怨恨厭惡。衣飾、語言、行爲這三點都能做到遵從先代聖明君王的禮法準則,然後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續興盛。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
最後,孔子引用【詩經·大雅·蒸民】中的詩句:『【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這裡的『夙』字,讀四聲,指早晟。『匪』字,讀三聲,與不字同義。『懈』字,指懶惰,怠惰。『一人』,這裡指天子或諸侯。詩的大意是,要從早到晚勤勉工作而不懈怠,專心奉事天子或諸侯。這就一語中的,點出了卿大夫盡孝的要害之所在。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