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講 廣要道章
孝經賞析作者:賈陸英發佈:賈陸英
2020-11-16 15:38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安上治民:安,安定、安心。上,國君。安上,使國君安心。社會太平,國君就能安心。治民,使民眾得到治理,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析【孝經】第12章:廣要道。這裏的『廣』字,是進一步講清楚的意思。本章所要進一步講清楚的,是第一章中提出的『要道』,指出其實行的途徑和成效。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在【孝經】『開宗明義』章中,孔子說:『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所謂『至德』,是指至美之德。所謂『要道』,是指要約之道。孔子解釋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這個『至德要道』,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
首章對於『至德要道』,只是簡略提及,而沒有詳細論述。所以,在本章『廣要道』及下一章『廣至德』中,分別申而論之,這就是以『廣』字命名此二章的原由。首章是『至德』在先,而『要道』在後,此二章則是『要道』先於『至德』,這樣的安排有接續上章的考慮。上章說,不孝乃是『五刑』三千條罪行之首,為禮教所不容。本章則強調,要以『要道』教化之,使之變而為善。作者認為,『以要道施化,化行而後德彰』,『道』與『德』是相輔相成的,可以互為先後。
本章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指出實行『要道』的途徑。『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意思是說,教育人民互相親近友愛,沒有比倡導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懂禮貌講和順,沒有比倡導悌道更好的了。這一句,強調君王以身作則的作用。君王能夠行孝道,則民眾自會效法,親愛其君。君王能夠行悌道,則民眾也會效法,禮順其長。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意思是說,扭轉不良風氣,改變舊的習俗,沒有比樂教的潛移默化作用更好的了。安定君王之心,治理一國民眾,沒有比禮教的規範警示作用更好的了。這一句,強調禮樂在教化和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孔子向來以『禮樂』並稱,因為二者既有不同功能,又有密不可分的互補關係。『禮』的要義是一個『敬』字,其基本功能是規範人的等級、節制人的行為。人要立足於世上,就必須學『禮』。只有這樣,才能培養理性的自覺,正確認識世界、認識自身,保持清醒的頭腦,抵禦各種誘惑,規範自己的言行。『樂』的要義是一個『和』字,其基本功能是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境界。孔子認為,就教化的功能而言,『樂教』是一個人品德養成,人性完善的最高層次。因為音樂起源於人的情感,是人心受到外物刺激有感而發的產物,是人類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是人們喜聞樂見的精神產品。它直接作用於人的感覺、情感,爾後再深入到人的理性世界。正如孟子所說:『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孟子·盡心上】這就是說,單純的說教不如音樂能深入人心,從而產生更為深厚的感動、教育和潛移默化作用。實際生活也證明,無論是歡快的音樂給人帶來的愉悅和振奮,還是悲哀的音樂給人帶來的傷感和沉思,都能深深地打動人心,給人以美的享受。
第二層,闡述實行『要道』的顯著成效。『禮者,敬而已矣。』意思是說,所謂的禮,也就是敬愛而已。這一句承接上句『莫善於禮』而發。傳統社會的禮,是用以正君臣、父子之別,明男女、長幼之序的。禮的內在依據是孝悌,而其表現於外的根本精神,就是一個『敬』字。
『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這一句,依然是強調天子的表率示範作用。這裏的『千萬人』,是舉其一國民眾的大數而言之。意思是說,所以,天子尊敬他人的父親,其兒子就會喜悅;尊敬他人的兄長,其弟弟就會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會高興;敬愛一個人,卻能使一國之中的千萬人高興愉快。
『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這一句,是對本章的歸納總結。意思是說,所尊敬的對象雖然只是少數,為之喜悅的人卻有千千萬萬,這就是為什麼把推行孝悌之道和禮樂教化稱為『要道』的意義所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