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5-3 17:57
本節探討:馬儒融合論〔5〕民族特徵。闡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民族性特徵。
中國共產黨90年奮鬥最重要的歷史經驗之一,是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形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這個『實際』,既包括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又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際。然而,我們對前一個實際比較重視,而對後一個實際,在一段時間內則重視不夠、研究不夠。黨的十八大以來,由於習近平同志反覆強調文化自信,也由於中國崛起和中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愈益彰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的問題,也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
五四運動百年以來的歷史證明,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是中華文化發展的正確選擇。融合的過程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過程;融合的實質是馬克思主義民族化、時代化、大眾化;融合的成果,包括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稱中國化馬克思主義。
毛澤東提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的理論依據:『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是二者相融合的科學命題;『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 是二者相融合的歷史任務;『將古代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和古代優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區別開來』,是二者相融合的指導方針;『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二者相融合的科學態度。所有這些,為創造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開闢了道路。
馬克思主義與以儒學為主體的傳統文化相融合,是毛澤東思想的一大特色。毛澤東思想與孔子學說以及後世儒學中樸素唯物論、辯證法因素有哪些契合點呢?
〔1〕關於尊重人、愛護人的思想。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也就是愛人。其中既有維護統治者利益的內容,又有尊重人的生命,同情民眾疾苦,倡導與人為善,主張人際和諧的內容。毛澤東思想的根本立場是人民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其核心理念和宗旨。
〔2〕關於『大同』社會的理想。『禮之用,和為貴』,孔子把禮作為治世的手段,把和作為治世的目的,提出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理想。青年毛澤東對大同社會情有獨鍾,新中國成立前,他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立場上賦予『大同』全新的含義。
〔3〕關於人與世界關係的思想。儒學中的『氣學』主張世界統一於氣物質;【周易】認為宇宙運動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一陰一陽之謂道,主張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與時偕行,革故鼎新;【大學】強調格物致知,王夫之提出行先知後,知行統一。這些樸素的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元素,和毛澤東思想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契合的。
〔4〕關於民為邦本的思想。儒學強調以民為本,執政者要為政以德,博施濟眾,與民同享同樂。這和毛澤東關於『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的思想、我們黨執政為民的理念是契合的。
〔5〕關於國家統一的思想。孔子認為,天下一統的集中體現是國家大事由天子發號施令,『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他晚年作【春秋】,為的是國家統一大業。儒家文化是最終形成中華民族的深層原因。毛澤東為建立獨立、統一、民主、富強的新中國,提出了一系列獨創性的思想。
〔6〕關於重視教育的思想。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富而後教的重要觀點和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教育目標,終身誨人不倦。毛澤東歷來重視對孔子教育思想和方法的繼承和發展,直至1964年,他還在春節座談會上肯定孔夫子的教育傳統不要丟。
〔7〕關於修身立德、心懷天下的思想。孔子認為修身立德是做人的根本。他培養人的目標,是做一個品德高尚、以天下為己任的君子。毛澤東歷來高度重視黨的思想建設,強調共產黨員要有遠大理想、堅強黨性、高尚品德和優良作風,全心全意為群眾謀利益。
〔8〕關於見義勇為、堅忍不拔的思想。孔子把仁、智、勇三者兼備視為君子的完美品德,身處亂世,堅信仁愛之道,不避艱險,不怕打擊,百折不撓,奔走呼號,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毛澤東更是一位信仰堅定,具有大愛大智大勇的革命者和戰略家。
〔9〕關於熱愛學習、追求真理的思想。孔子認為自己並非生而知之者,而是學而知之者,學習是為了求道。『士志於道』,『君子謀道不謀食』,『朝聞道,夕死可矣」,是他追求真理的寫照。毛澤東酷愛讀書,當他找到馬克思主義這個真理後,終身為之奮鬥,從不動搖。
〔10〕關於注重實際、知行統一的思想。經世致用是孔子學說的精髓和要義。他的一生,既注重從古代典籍中學習,又注重從實際生活中學習,尤其注重言行一致,所學必須與所行相符合。毛澤東稱讚孔子的學問是從實踐中自學得來的。【實踐論】的副標題是『論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和行的關係』,這就抓住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與儒學強調知行統一思想的契合點。
毛澤東思想與孔子學說的契合點是很多的,這裏僅是舉其大略而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與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融合的過程。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着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蘊含的儒學精華,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1〕在發展戰略上,體現為和諧社會的構想與小康社會的目標。孔子描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文化淵源;『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的小康社會,被鄧小平古為今用,規劃黨和國家現階段發展目標。黨中央在關於【十四五】規劃的建議中,又確立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
〔2〕在思想路線上,體現為與時俱進的觀念。【周易】說:『終日乾乾,與時偕行。』告誡人們在觀念和行動上要與時代一起進步。黨的十六大指出:『與時俱進,就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黨的十九大強調:『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中國也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我們必須在理論上跟上時代,不斷認識規律,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
〔3〕在時代特徵上,體現為改革創新、自強不息的精神。儒家關於革故鼎新、日新之謂盛德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思想,鑄就了中國人民百折不撓、愈挫愈奮的民族品格,也滋養了當今時代新的精神風貌,中國人民將以改革創新作為發展的根本動力,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銳意進取,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4〕在執政理念上,體現為以人為本的思想。孔子創立『人學』,探討現實世界中人的品德修養,人的尊嚴和價值,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使『人』成為中國哲學的中心,為人文主義奠定了基礎,也為我們黨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提供了文化氛圍和土壤。在新時代,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新的輝煌。
〔5〕在治國方略上,體現為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孔子認為『政』『刑』和『德』 『禮』都是治國手段,兩者比較,『德』 『禮』更為優越。荀子提出『隆禮重法』、禮法並用的主張。法治和德治作為調整社會關係,治理國家的兩種手段,成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
〔6〕在幹部選任上,體現為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孔子主張『舉賢才』,強調只有知人善任,重用賢才,才能匡正用人風氣,實現政治清明。我們黨在新形勢下,強調要堅持把幹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眾、以德領才、以德潤才、德才兼備的用人導向。
〔7〕在文化建設上,體現為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相結合。五千年中華文明孕育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黨在90年奮鬥中把民族精神與改革創新時代精神結合起來,形成中國人民新的精神風貌。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歷史任務。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8〕在道德建設上,體現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同志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着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是我們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基本遵循。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9〕在社會建設上,體現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尚書】說:『正德,利用, 厚生,惟和』,厚生就是經世濟民,使民眾的生活富足,充裕。孔子把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修己以安百姓看作比仁道更高的聖德。明清之際興起的實學思潮提倡"厚生利用"之學,體現了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關注。到了近代,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思想,把民生問題上升到國家大政方針的高度。中國共產黨人的『民生觀』和政策措施,繼承了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優秀文化傳統。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10〕在對外關係上,體現為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尊重文明多樣性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遠古時期,堯舜禹在處理族群與族群的關係上,實行了協和萬邦的政策。這一理念對處理國與國關係產生了重要影響,培育了中華民族愛好和平的精神。習近平同志在外交理念上,強調堅持義利合一的價值觀,為構建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提供了價值指導。
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的融合,除儒家學說以外,還包括先秦時期的墨、道、法、兵等各家學術、以及後來形成的佛家、道家學術中的精華。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要摒棄門戶之見,倡導兼容並包,吸取百家優長,匯集八方精義,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