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關鍵詞之天人合一_馬儒融合論之7

馬儒融合論作者:賈陸英發布:賈陸英

2021-5-3 17:58

本節探討:馬儒融合論〔7〕關鍵詞之天人合一。闡釋馬克思主義與儒學在哲學世界觀上融合的第一個關鍵詞: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於先秦,這一概念的提出,卻是北宋大儒張載。他在【正蒙·干稱】中說:『儒者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關於天與人、天道與人道相通、相合與統一的觀點。孔子是儒家天人之學的開創者,他把天看成是創生萬物的大自然,因而具有某種神聖性,人對於天應抱有敬畏和感恩之心。【周易】關於『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的思想,進一步強調了天與人的統一性。天人合一思想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認爲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反對把人與自然割裂開來、對立起來。荀子又提出了『天人之分』的觀點,強調天與人、天道與人道的區別。認爲天的運行有其客觀規律,人也有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人的活動不能盲目順從自然,而應發揮主觀能動性,『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論】。張載是宋明理學中『氣學』一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爲『氣』爲世界的本源,人爲物中一物,人同天地萬物一樣都源於『氣』,人的本性也同於天地萬物的本性,從而提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張載·西銘】的抽象命題,意思是說,民爲同胞,物爲同類。要求愛一切人如同愛同胞手足一樣,並進一步擴大到『視天下無一物非我』。後人用"民胞物與"來概括他的倫理思想。

儒家關於天人關係的這些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在哲學基本問題上堅持自然界是本原的唯物主義立場、思維能夠認識存在的認識路線,具有相通之處,從而爲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背景。

馬克思主義關於『生態文明』的理論,主要包括相互聯繫的四個方面:〔1〕人是自然界的產物,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毀壞自然就是毀壞人類自身。〔2〕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一個歷史範疇,是社會歷史的現實基礎。歷史唯物主義是社會歷史觀與自然歷史觀的統一。〔3〕社會實踐是人與自然聯繫的中介,是人與自然關係的實現形式。在實踐活動中,人與自然的關係並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係,人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4〕那種認爲人類可以『統治』和『支配』自然的觀點是十分錯誤和有害的。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恩格斯·自然辯證法】

東方文明中儒學的『天人合一』思想,與遙遠的西方文明中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文明』理論,竟有如此巧妙的契合,令人驚嘆!

2005年,黨中央提出『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的總目標。從此,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成爲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思想。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新要求的重要內容之一,第一次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寫進黨的行動綱領。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確立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方略之一,作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部署,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既是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分析和解決當今世界、當代中國面臨的嚴重生態環境問題而得出的必然結論,也是對中華傳統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與儒學在哲學世界觀上相融合的一個典型範例。

人類文明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三個階段,正在向生態文明過渡。工業文明推動了人類社會的巨大發展。但是,以人類征服自然爲主要特徵的工業文明,由於不擇手段地對大自然進行過度索取,造成了一系列全球性生態危機,嚴重地威脅到整個人類的生存。這說明地球再也沒有能力支持工業文明的繼續發展了,需要開創一個新的文明形態來延續人類的生存,這就是生態文明。生態文明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爲宗旨,其基本內涵是建立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費模式、和睦和諧的人際關係,倡導人類在遵循客觀規律的前提下追求物質與精神財富的創造和積累。這是一個嶄新的文明形態,是人類文明發展理念、道路、模式的重大進步,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

那麼,以儒學爲主體的天人之學,能爲人類解決生態和生存危機、建設生態文明的社會,貢獻哪些智慧呢?

一是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把人與自然看做一個整體,維護整個生態系統和生物圈的有序運轉,是生態文明的哲學基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爲它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中華文化中的『天』,有三層基本含義:其一,指主宰人類命運的『上帝』;其二,指具有道德屬性的『天理』;其三,指生成萬物的大自然。從主宰之天的觀念中引申出來的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的『天人合一』思想,我們應予摒棄。孔子所說的『天』與之不同,主要是義理之天和自然之天。孔子說:『天生德於予』【論語·述而】,他認爲上天賦予人最大的德性就是仁德。他強調『知天命』【論語·爲政】,就是指通過人的學習和道德實踐,提升主體意識的自覺性,承擔起天賦於人的珍惜生命、愛護生命、完善生命的神聖使命。在這裡,孔子從義理之天的角度,把天與人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孔子還明確肯定『天』是包括四時運行、萬物生長在內的自然界,他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又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這是他敬畏大自然、熱愛大自然、回歸大自然的情懷和境界。所有這些,對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孟子提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上】他把天與人在『誠』的基礎上統一起來。北宋張載繼承孟子的思想,強調『性與天道合一存乎誠』【正蒙·誠明】,他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使用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儒家經典【周易】,是中國哲學的源頭之一。【郭店楚簡】記載了當時的人們對【周易】的認識,『易,所以會天道、人道也。』認爲【周易】研究的,就是天道自然界的規律和人道人類社會的秩序相互貫通、相互依存、相互統一的道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給予當代人類的有益啟示之一,就是把人與萬物都看做自然界的產物,用人與自然相統一的整體觀念去認識自然,把握自然。這與柏拉圖創立的『主、客二分』的西方思維方式,有著根本的不同。

二是天人同體的和諧觀。承認地球生物圈中所有生物和人類一樣,都擁有生存和繁衍的平等權利,尊重生物的多樣性,善待大自然,維護生態環境的平衡有序運行,是生態倫理學的基本價值觀念。儒家的天人之學與此息息相通,認爲自然界最大的德性就是創生萬物。【周易】說:『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易傳·繫辭傳】『生』,指事物的不斷變化和新事物的不斷產生。【周易】認爲,由於事物內部陰陽兩種對立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相互轉化,推動了事物的運動、變化和新陳代謝。天地以『生』爲根本之道,『生生』就是天地創造生命、化育萬物的仁德和善行。人道與天道會通,也必然以仁爲最高的品行。孔子說:『仁者,人也,親親爲大』【禮記·中庸】,『孝之放,愛天下之民。』【郭店楚簡】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孔孟所主張的『仁』,是以親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爲圓點,推己及人,向外延伸到對天下廣大民眾的愛泛愛眾,再擴展到對所有生物的愛。宋代哲學家們把孔孟的這種博大的仁愛思想概括爲『民胞物與』、『萬物同體』。張載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西銘】認爲宇宙萬物都是由天地之氣所生的,具有共同的本性,天下之人都是我的同胞,天下之物都是我的伴侶。程頤也認爲,仁者渾然與萬物同體。儒家的仁愛思想包含有強烈的生態倫理意識,是從親親、愛人擴展到愛天地萬物。人與天地萬物一體的觀念,不是把自然界看做與人相對立的機械物理世界,而是把自然界中的萬物都看做與人一樣的生命體,強調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應該受到尊重,得到保護。從天人同體的生態倫理觀念出發,儒家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庸】認爲,自然界本身就是一個大和諧,天地之所以偉大,是因爲它創造了一個『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教化』的自然界。孔子之教,就是要『上律天時,下襲水土』【禮記·中庸】,對上要遵從天時變化,對下要與水土協調。我們黨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和『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主張,就包含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這是儒家天人和諧思想在當今時代的繼承和發展。

三是天人之分的辯證觀。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天人之間的統一,追求天人之間的和諧,是儒家關於天人關係的基本主張。但這一思想注重了天人之間的同一性,卻忽視了天人之間的鬥爭性。荀子提出的『明於天人之分』【荀子·天論】的思想,指出天與人、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爲是有區別的,人類既要適應自然,又要利用自然,從而彌補了這一不足。荀子認爲,自然界的運行『不爲而成,不求而得』【荀子·天論】,既沒有意志,又沒有目的,這就是它的『天職』。也就是說,自然界的『天職』是依照它自己的規律運行,在運行中生成萬物則是它的『天功』。人類也是自然界的產物,因此不能違背自然規律。但荀子不同意那種消極地順從自然的觀點,他說:『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荀子·天論】在中國哲學史上,荀子第一次響亮而明確地提出了人類可以利用自然規律、改造自然的思想,這是一個重要的貢獻。我們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辯證地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既要尊重自然,按客觀規律辦事;又要在遵循規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科學合理地利用自然爲人類服務。違背自然規律的過度索取和在大自然面前無所作爲的態度,都是要不得的。

當工業文明興起的時候,我們的國家由於閉關鎖國,盲目自大,錯失良機,最終成爲工業文明的遲到者。當今時代,當生態文明的歷史序幕已經拉開的時候,我們絕不能再次成爲生態文明的遲到者。一定要在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指導下,以創新的精神繼承儒家『天人之學』的優良傳統,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的觀念,堅持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我們相信,儒家『天人之學』的智慧,必將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壯麗事業中,繼續發揮積極的作用,爲子孫後代的幸福,爲人類光明的未來做出重要貢獻。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