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5-3 18:03
本節探討:馬儒融合論〔11〕關鍵詞之知行統一。闡釋馬克思主義與儒學在哲學世界觀上融合的第五個關鍵詞:知行統一。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知』是指人的知識水平、認識能力和思想道德觀念,『行』是指人的行為和行動。『知』與『行』是什麼關係?是『知先行後』還是『行先知後』?這是中國哲學、也是世界上各種哲學長期探討和爭論的問題。毛澤東在【實踐論】中用中國哲學的『知行』範疇,把馬克思主義關於認識和實踐相統一的理論概括為『知行統一觀』,並且突出強調了行實踐在知認識的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說:『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273頁『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把實踐提到第一的地位,認為人的認識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排斥一切否認實踐重要性,使認識離開實踐的錯誤理論。』【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273頁
實踐第一的觀點,是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列寧在【黑格爾
實踐第一的觀點,也是對中國哲學關於『行先知後』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毛澤東為【實踐論】加的副標題是:『論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和行的關係』,這就清楚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的融合,體現了毛澤東對中國哲學重視現實、重視實踐精神的實際運用。孔子一生注重言行一致,他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裏仁】、『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學而】、『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為政】。他還說,書本上的知識,大概我可以趕得上別人,身體力行君子之道,那我還做得很不夠『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論語·述而】。由此可見,把行動看得比言語更重要,是孔子一貫奉行並強調的一個修身原則。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儒效】『聞』是指從別人那裏聽來的知識,『見』是指親身經驗得來的知識,『知』是指有了深入理解的知識,『行』是指把這種深入理解的知識運用、轉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這就是說,聽來的知識不如親身經驗的知識,親身經驗的感性知識不如深入理解的理性知識,雖有理解但還不能實行的知識不是完備的知識,只有能夠實際運用的知識才算得上完備的知識。在這裏,荀子突出了『行』在認識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這個2000多年以前迸發出的反映論的思想火花,是荀子思想中極為珍貴的閃光點。【大學】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觀點,認為修身要從格物也就是要與外部世界相接觸,要動手實際去做事開始,通過格物才能致知。
重現實、重實踐的中國哲學風格,自兩宋之交以來,在湖南一帶得到了廣泛弘揚,以嶽麓書院為代表,形成了強調經世致用、主張躬行實踐的湖湘學風。王夫之提出了『知行相資以為用』【尚書引義】卷三【說命中二】,『行先知後』【讀四書大全說.大學】的觀點,認為知和行既有區別又有聯繫,而『行』是主要的。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觀念,開啟了先進知識分子直面現實、放眼世界的新視野,也成為湖湘學風的新特點。維新變法運動以來,譚嗣同等人辦學會,辦報刊,大力宣傳新思想,使湖湘學風得到進一步發揚。青少年時代的毛澤東,深受湖湘學風的影響。他在讀書筆記【講堂錄】中,記載了對湖湘前輩人物王夫之、曾國藩等的深切敬意。他反對『閉門求學』,主張『欲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毛澤東傳1893—1949】,第19—21頁。投身革命以後,堅持從實際出發成為毛澤東最為突出的特點。他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提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觀點:『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實踐論】從理論和實踐的統一上,論證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奠定了理論基礎,為我們留下了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實踐第一的觀點啟示我們,只有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才能正確認識中國國情,正確指導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在我們黨的歷史上, 『左』、右傾機會主義雖然在政治上表現不同,但卻有着共同的認識根源,這就是理論脫離實際、主觀背離客觀。毛澤東針對『左』、右傾機會主義共同的認識根源和思想基礎,從哲學高度加以回答,指出為什麼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實踐中來的,並着重分析了教條主義者否認認識開始於實踐,忽視對實際情況的具體分析,靠生吞活剝馬克思主義『本本』來指導革命的嚴重危害。經過延安整風,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理論聯繫實際,成為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在認真總結蘇聯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認真分析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得出了『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結論,明確了我國現階段所處的歷史方位。這是當代中國最大的實際,從這個實際出發,走出了一條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
實踐第一的觀點啟示我們,只有堅持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才能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用發展着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在毛澤東的領導下確立起來的。【實踐論】指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273頁經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黨重新確立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的思想路線,開創了改革開放的新局面,在新的實踐中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切理論、路線、方針、政策是不是正確,是不是真理,只能由實踐來檢驗。只有大力發揚求真務實精神,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才能衝破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衝破教條式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束縛,衝破主觀主義桎梏的束縛,真正做到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根據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發展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毛澤東思想到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再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我們黨在不斷推進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不斷進行理論創新,並用創新理論指導和推進新的實踐的生動體現。
實踐永無止境,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也永無止境。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一文中指出,當前,結合我國實際和時代條件,學習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要學習掌握認識和實踐辯證關係的原理,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