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關鍵詞之實事求是_馬儒融合論之12

馬儒融合論作者:賈陸英發佈:賈陸英

2021-5-3 18:04

本節探討:馬儒融合論〔12〕關鍵詞之實事求是。闡釋馬克思主義與儒學在哲學世界觀上融合的第六個關鍵詞: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出自東漢班固所著的【漢書·河間獻王傳】,稱譽河間獻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修學好古』是指一種努力學習的精神,『實事求是』是指一種做學問要注重事實根據的嚴謹求實態度。

今天我們引用『實事求是』這個古老的成語,其一是指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繫及其發展規律,認識事物的本質;其二是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說話、辦事、做學問。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這種實事求是的治學態度,對後世有很大影響。位於湖南省長沙市的嶽麓書院,是古代四大書院之一。1916年,在嶽麓書院辦學的一位校長,把『實事求是』四字製成橫匾掛在講堂正門。其時,在湖南第一師範讀書的毛澤東曾兩次入嶽麓書院就讀,這塊匾額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20多年以後,毛澤東對『實事求是』做出新的解釋,並把這四個字寫下來嵌在延安中央黨校大門口【毛澤東傳1893--1949】,第21頁

毛澤東對『實事求是』的經典詮釋,見於【改造我們的學習】這篇著名演講之中。1941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幹部會議上作報告,他在闡述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態度時說:『這種態度,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繫,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繫,作為我們行動的嚮導。』【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801頁這樣,『實事求是』這個古老的成語就被賦予了全新的鮮活的生命力,從一種單純的治學方法,改造、升華、發展成為具有普遍意義的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毛澤東對『實事求是』的古為今用,為我們樹立了祖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相融合的光輝典範。

實事求是,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毛澤東思想的出發點和根本點,也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它涵蓋了黨的幾代領導人對唯物論辯證法的最主要貢獻,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一以貫之的靈魂。

實事求是體現了辯證唯物論的基本精神。馬克思把自己的哲學世界觀稱之為『新唯物主義』,也就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徹底的唯物主義。恩格斯指出,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對物質世界的本來面目如實地了解,而不附加任何外來成分。實事求是肯定了『實事』即客觀世界和『是』即客觀世界發展變化規律的第一性和可知性,指明了思想認識、路線、方針、政策的第二性和能動性,正確地解決了哲學基本問題。堅持實事求是,就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按照實際情況決定工作方針。

實事求是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精神。馬克思主義認為,辯證法的核心是對立統一規律,客觀世界由於其內部又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運動,總是處在不斷地運動發展變化中。因此,人們要從『實事』中去『求』那個『是』,要研究客觀事物及其規律性,就不能固執己見、墨守成規,而必須着眼於不斷變化的客觀實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實事求是也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生動體現。人類認識的基本矛盾是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矛盾,實現它們之間『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唯一正確的途徑是實踐。馬克思指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上冊,第18頁。『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並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同上第16頁。認識真理要靠實踐,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同樣要靠實踐。離開在實踐中認識真理、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就無法做到實事求是。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從實際出發』,也就是要從廣大群眾的實踐出發,從他們的實際需要和覺悟程度出發。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認識論、辯證法熔為一爐,正確地解決了領導和群眾、認識和實踐、感性和理性、個別和一般的關係問題。他指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路線。他把『實踐—認識—實踐』的認識公式化為『群眾—領導—群眾』的工作方法,從而把群眾路線深化和具體化了。不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也不可能做到實事求是。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強調實事求是,是為了清除嚴重危害革命事業的、以主觀主義為特徵的黨內教條主義的惡劣影響,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找到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他在1930年5月寫的【反對本本主義】中指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1937年春夏,毛澤東到抗日軍政大學講授【實踐論】、【矛盾論】,從認識論高度,深刻概括和總結了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傳統哲學關於知行統一、陰陽變易等精華,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法,為黨的思想路線奠定了理論基礎。經過延安整風和黨的七大,『實事求是』成為黨的思想路線的中國化表述,成為指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認識工具』。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特別強調從解放思想中去實現實事求是,這是因為如果不解放思想,不衝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不打掉思想上、理論上的種種禁錮,就不能使人們的思想適應變化了的新情況,也就談不上實事求是。從解放思想中去實現實事求是,這正是鄧小平在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上的新特點、新發展。他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頁。他領導我們黨按照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正確認識中國國情作為正確解決現代化建設各種問題的首要前提,作出了『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結論,揭示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3頁, 正確解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環境、戰略部署、領導和依靠力量等重大問題,形成了鄧小平理論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

進入新世紀以來,黨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一起,作為新的時代條件下的思想路線。其中,實事求是是核心,是出發點和根本點;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都是為了使我們的主觀認識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客觀實際,從而真正做到堅持實事求是。正是由於我們始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才能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以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正確回答和解決前進道路上遇到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為改革開放,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的理論指導,不斷開闢馬克思主義新境界。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