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關鍵詞之大同社會_馬儒融合論之16

馬儒融合論作者:賈陸英發佈:賈陸英

2021-5-3 18:07

本節探討:馬儒融合論〔16〕關鍵詞之大同社會。闡釋馬克思主義與儒學在社會歷史觀上融合的第三個關鍵詞:大同社會。

大同社會,是中國古代儒家所宣傳的最高理想社會。在儒家的重要經典【禮記·禮運】中,孔子這樣描述了關於大同社會的景象:『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就是說,大道通行的社會,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為大家辦事,人人都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只是尊敬和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慈愛和撫育自己的子女,還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壯年人能有工作和收入,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產貨物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人們憎惡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卻不是為了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孔子提出的大同社會,就是和諧社會。它不是純理念化的,而是具體化的,是儒家的最高社會理想,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一是『天下為公』的社會制度。這個『公』,包括財物公有和權力公有,而首先是權力的公有。唐人孔穎達在【禮記正義】中解釋說:天下為公,是指天子之位。堯不把帝位傳給他的兒子丹朱,而以禪讓的方式傳授給具有聖德的舜;舜也不把帝位傳給他的兒子商均,同樣以禪讓的方式傳授給具有聖德的禹。這樣的權力公有,是財物公有的保證。

二是『選賢與能』的管理體制。這是『天下為公』的大道得以通行的具體措施。管理社會事務的人員,是被民眾選舉出來的具備賢德和才能的人。選舉賢能的權力在於『天下』,也就是全社會的民眾。孔子曾經高度讚揚舜知人善任的品德和智慧,認為舜總是細心傾聽各方面的意見,確定人選後又總是經過多方面的鍛煉和考察,然後委以重任。

三是『講信修睦』的人際關係。在『天下為公』的社會裏,講誠信、修和睦是人與人融洽相處的突出體現,這種良好的人際關係,就是人世間的和諧。

四是各得其所的社會保障。正因為人與人之間親融和諧,因此,人們都能出以公心去待人處事,敬老愛幼,老年人、壯年人、幼小的兒童以及『矜寡孤獨廢疾』的人,都能得到社會的關懷和保障。男有所事,女有所歸,人人安居樂業。

五是一心為公的思想覺悟。人們都有高度的責任心,對社會財富十分珍惜,憎惡一切浪費現象,反對自私自利的行為。人們盡其所力為社會勞動,把勞動中不能盡其力和只為自己勞動看做是可恥的事。

六是安定有序的社會秩序。社會秩序良好,人們有安全感,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這個美好的大同世界景象,既有對原始公有制社會的描述,又有濃厚的儒家道德理想因素,反映了我們的先人對理想社會的憧憬,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後世許多進步的思想家,如維新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都曾以此為奮鬥目標。

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選擇了經過新民主主義通向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領導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獨立、自由、民主、統一的新中國,為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大同世界』的美好理想開闢了道路。

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決定。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把『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確立為新的歷史起點上必須堅持的四個重大方針,構建和諧社會擺在了黨和國家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提出構建和諧社會,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佈局,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擴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這不是數字上簡單的增加,它反映了我們黨對現代化事業發展戰略的謀劃更加科學、全面、協調和均衡,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在認識上的一次飛躍。

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論依據,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社會主義作為一種思潮,經歷了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歷程。馬克思、恩格斯對19世紀的三大空想社會主義加以吸收和改造,克服其唯心史觀和不切實際的空想,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

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史過程。建立平等、互助、協調的和諧社會,一直是人類的美好追求。我國古代關於『大同世界』的描述,歐洲空想社會主義者提出的『和諧社會』概念,就是這個美好願望的有力證明。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關於自由人聯合體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論述,就是對未來高級的和諧社會目標模式的科學表述,這也就是共產主義社會。我們黨的奮鬥歷程,就是為了把這個遠大理想逐步變為現實。

實現社會和諧是我們黨不懈奮鬥的目標,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所在。新中國成立前夕,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在這篇文章中,他借用我國古代的『大同』社會概念,指明了『人類進步的遠景』。他說,工人階級、勞動人民和共產黨,要『努力工作,創設條件,使階級、國家權力和政黨很自然地歸於消滅,使人類進到大同領域』。在這裏,毛澤東賦予了『大同』全新的含義,這是建立在唯物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基礎上的『大同境域』。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對構建和諧社會的認識不斷深化。

一是明確了和諧社會的性質和定位。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它既是對古代『大同世界』思想資源的繼承,又不同於歷史上一些思想家所憧憬的『大同世界』。它也不同於空想社會主義者所描繪的『烏托邦』,而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和諧的思想同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和諧社會建設的領導核心是中國共產黨,發展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踐主體是全體人民,根本目的是人民群眾共同建設、共同享有。

二是明確了和諧社會的六大基本特徵。這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六大特徵』相互聯繫,相互貫通,既包括社會關係的和諧,也包括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

三是明確了和諧社會建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就是要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又提出了當前要着力解決好的七大民生重點,這就是,『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四是明確了和諧社會建設是目標和過程相統一的基本思路。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和諧並不是同一,也不是沒有反差、沒有矛盾。人類社會是在不斷解決矛盾中前進的,正是永不停歇的矛盾運動推動着社會進步。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具體的、歷史的、分階段、有層次的,我們必須把目標和過程統一起來,不斷地化解社會矛盾,積極而又循序漸進地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