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 简介 目录 A-AA+ 书签 查字

             

关键词之诚实守信_马儒融合论之29

马儒融合论作者:贾陆英发布:贾陆英

2021-5-3 18:13

本节探讨:马儒融合论〔29〕关键词之诚实守信。阐释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在人生价值观上融合的第7个关键词:诚实守信。

诚实和守信是互相联系的。诚实就是忠诚老实,表里如一,“诚于中,形于外”,“勿自欺”,“勿欺人”。守信就是讲信用,讲信誉,信守承诺,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去做。诚实是守信的基础,守信是诚实的体现。

公民道德包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10个基本规范,为什么要强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呢? 这是因为,诚信是中国伦理道德的基石,也是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在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中,“仁义”是它的核心内容,基本精神;“礼”是社会规范,是衡量仁义的准绳;“智”是辨别能力,是正确实施仁义的前提;“信”则是仁义礼智落实到行动上的保证和体现。仁义礼智如果落实不到“信”字上,就会蜕变为哄人、骗人、坑人的假象。

对于个人来说,诚实守信是立身之本、成事之基。中华文化把“诚”看做天地人伦的内在规律。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所谓“天之道”,就是自然规律。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没有虚假,所以说“诚”是天之道。人道源于天道。既然诚是天之道,人之道就应该“思诚”,把追求“诚”作为人的根本。《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诚信的最高要求是“慎独”,君子要从内心深处做到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即使在个人独处的情况下,也能按照诚信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没有丝毫的虚假不实。

讲诚信是儒、道、墨等先秦诸子共同的追求。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子张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做到“恭、宽、信、敏、惠”就是仁。他对信的解释是,“信则人任焉” 《论语·阳货》,为人守信,别人才会信任你。孔子对学生进行教育,有“文、行、忠、信”四大科目《论语·述而》,强调做人要言而有信。《中庸》认为,“修身”必须“知天”,“天道”的本性就是“诚”,因此修身要“择善而固执之”,以诚信为目标并坚守住它。修身是一个自“诚”而明与自“明”而“诚”的辩证统一过程,“自诚明,谓之性”,由天道的真诚而明白了做人也要真诚的道理,这是出于本性。“自明诚,谓之教”,在明白了做人要真诚以后,坚持去做,这是教化的结果。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诚实守信是基本的交友之道,只要言语忠实守信,行为厚道恭敬,即使走遍天下,也行得通。如果欺诈无信,刻薄轻浮,即使在本乡本土,也行不通。孔子还告诫人们,言而无信,就好比“大车无𫐐,小车无𫐄”一样,只能寸步难行。《史记》记载了秦朝一个叫季布的人,非常讲信用,只要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要设法办到,因此人们说,“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成语“一诺千金”就是由此而来。《老子》说:“轻诺必寡信”六十三章,不讲诚信、说话不算数必然得不到大家的信任。《墨子》说:“行不信者,名必耗”《墨子·修身》,在行动上不讲诚信的人,名声必然败落;“言不信者,行不果”同上,在言论上不讲诚信的人,办事一定不可靠。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为了博得爱妃一笑,多次无故点燃敌人来犯时报警的烽火,诸侯们带兵来救援时,却不见敌人的踪影,最终失信于人,敌人真的来犯时,无人救援,致使国破家亡、身败名裂。诚信是一种社会约束,讲诚信,最终获得成功的是自己;不讲诚信,虽然也可能得逞于一时,但终究会失去与人交往的资本,失去在社会上的立足之地。

对于国家来说,诚实守信是为政之要,治国之宝。讲诚信,是执政者获得信任的基本保证。孔子说:“为政以德”《论语·为政》,又说:“敬事而信”《论语·学而》,认为有仁德,有敬业精神和诚信态度,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子贡请教治国的道理,孔子讲了三件大事,一是“足食”,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生活;二是“足兵”,就是有强大的军队来保卫国家;三是“民信”,就是要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在子贡再三追问下,孔子讲出了一个古往今来执政的基本规律:“自古人皆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执政者讲诚信,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政权才能巩固,国家才能安定。

讲诚信,是执政者顺利施政的必要条件。商鞅为了在秦国推行新政,变法之前“立木树信”,在都城南门外立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当众许下诺言,谁把木头搬到北门,赏50金。有一人果然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兑现承诺。人们看到他是一个说话算数的人,他的新政很快得以推行。唐太宗李世民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实行了一系列深得民心的政策,开创了“贞观之治”。历史一再证明:“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必须以诚实守信为道德基础。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无不以个人的诚信为依托。离开诚实守信的优良品德,人与人之间不能真诚相待,就会造成信任、信用、信誉的缺失,人们彼此猜疑、猜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都将不复存在。社会要和谐发展,不仅要依靠法律和制度的强力规范,还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形成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社会风尚,使人们从内心产生自我约束力,自觉维系和谐社会的正常秩序。

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诚实守信是信用之凭、通行之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给社会带来了蓬勃生机。同时,由于市场本身的一些缺陷,也引发了见利忘义、道德缺失等不良现象。加强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公民道德建设,愈益成为提高国民素质、保障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运转的一件大事。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竞争经济,它的运行是以契约、合同为纽带的,讲诚信是必然要求,也可以说是“天之道”。认为“市场经济只讲赚钱,不问手段,讲不讲诚信无关紧要”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市场规律要求人们遵守等价交换、平等互利的原则,市场竞争要求人们树立公平、诚信的竞争观,这就是为什么把诚实守信作为契约道德的核心范畴和基本规范的原因。历史上,晋商之所以能够称雄商场数百年,就是因为它坚守诚信为本的理念,以诚待人,买卖公平,保证质量,讲求信誉。名震一时的三鹿集团,即便做得再大,因其不讲诚信,缺乏社会责任,也是外强中干,行之不远。毒奶粉事件一出,很快就垮掉了。企业的形象和命运,归根到底取决于企业家的品格。企业家负责任,担道义,企业才会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好品牌,才会行之久远。反之,害人者必害己,损人者必损己。

改革在日益深化,开放在不断扩大。我国公民在人际交往和经济贸易活动中的诚信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民族和企业在世界各国人民心中的声誉和形象。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技术日益普及、法制不断健全、人们道德素质日益提高的背景下,诚信已成为扩大交往、走向世界的通行证。讲诚信走遍天下,不讲诚信寸步难行,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明。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页
返回顶部